5月1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人口总量方面,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中国站在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向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阶段转型的十字路口,老龄化、少子化仍是转型期需要关注的重点。保持人口的合理增长以及人口结构的合理演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社会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科技创新+深化制度改革”带来中高速的高质量增速。
面对人口增长压力大,要维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以及深化改革来释放更多的生产力,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将为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第二,加速建立内循环,让人力资源的回报提高,促进生育意愿。
针对劳动力市场效率不高,要切实落实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方针和政策,使得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能充分地流动起来,让中国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合理开发,每一个劳动者能够得到合理、公平的报酬,这样才会增强整个人口生育的激励。
第三,强化发展的协调性,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针对分配和消费不公平,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中的协调问题,一是,区域协调,促进区域间机会的均等化:通过各种公共服务和交通通达的保障来提高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的就业以及发展的机会,改善他们的发展的前景。二是,区域发展协调还应该体现在通过提高公共消费品的生产,尤其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公共消费品的提供,以让社会的消费更为均等化,让民众的获得感增强,减少在生育时感受到的焦虑感,以长期可持续地提高民众的生育意愿。
人口问题关乎中国经济全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次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之后,更应从长远考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相关战略和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上三个长期工作至关重要。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
2023年9月20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一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建项目。目标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民营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它们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工商联最近发布的民营经济500强榜单清晰地展现了民营企业的强大实力以及它们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这些企业不仅为国家贡献了巨额税收,还在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民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也持续扩大。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民营经济的不断创新,它们在新领域、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探索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着重推进低保政策扩围,强化对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人口救助,推进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等。
2023年8月1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对“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高投资促进工作水平,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提出众多意见。积极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不仅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也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对于依靠外资崛起的深圳来说,这些意见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抓碳中和,可以促进经济由粗放性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