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A股三大股指集体低开,全天弱势震荡。截至收盘,沪指跌0.96%,报收3429点;深成指跌1.05%,报收13917点;创业板指跌0.57%,报收2943点。
盘面上,煤炭、钢铁、有色等周期股大跌,终止了近一周多直线飙升的势头。其中,钢铁板块跌幅5.37%,煤炭板块跌幅4.93%,河钢资源、山西焦煤等多股跌停。
期货价格全线回调
以钢铁系为首的大宗商品持续上涨,屡刷历史新高,引发广泛关注。今日持续暴涨的黑色系迎来暴跌,截至收盘,铁矿石收跌7.49%,动力煤跌4.58%,焦煤跌3.91%,螺纹跌2.92%。
上海中期期货认为,螺纹总库存去化幅度大幅放缓,库存去化幅度不及预期,主要原因在于五一假期之前国内贸易商以及终端提前补库,假期期间贸易商放假,导致库存降幅放缓。从螺纹的表需来看,螺纹的表需下降15.83%,五一节虽有休假,但品种消费降幅仍处预期范围内,可见当前去库和需求相对较好,目前仍处旺季周期,消费水平整体高位持稳。
大宗商品涨价潮加剧全球通胀担忧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份全国CPI数据,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涨幅较3月扩大0.5个百分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4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8%,涨幅创2017年11月以来新高。
与此同时,当地时间周三,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美国CPI同比增长4.2%,远高于市场预期的3.6%,创2008年9月以来新高,核心CPI同比增长3%,创1996年1月以来新高。
大宗商品牛市尚未结束,但短期有调整风险
粤开证券认为,大宗商品牛市仍未结束,还将持续一段,主要基于供需矛盾短期难以缓解以及流动性总体宽裕。疫情反复下的资源国供给收缩、国内行政命令下高碳行业供给收缩,与全球经济持续修复之间的供需矛盾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国际关系的扰动以及逆全球化也影响全球资源的供给。
粤开证券认为,年初以来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具有一定泡沫,部分受到流动性充裕以及市场投机炒作情绪的助推,短期可能有调整。受到2021年全球流动性扩张见顶、原油供给边际修复、拜登基建计划规模相对有限、中国需求偏弱等四大因素共同影响,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持续快速上涨动能受限,短期内将面临一定调整。
公募对周期行情持续性存疑
对于商品、周期板块行情的持续性,国泰基金认为,钢铁和煤炭板块有长期较为坚实的基本面支撑,但短期来看煤炭面临着一个供给和需求的缺口,会导致动力煤的价格持续上涨。短期由于钢铁、煤炭板块的情绪趋热,有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但长期来看仍值得长线布局。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婧认为,市场始终对短期供需缺口造成的价格上涨持续性存在疑虑,一方面,国际供需缺口会逐步弥合;另一方面,国内限产政策有可能因中游企业成本压力产生松动,都会对大宗商品目前失衡的供需结构产生影响,未来不确定性依然较强。周期板块目前盈利向好、估值较低,但后续表现还是跟商品价格高度相关,估值不是周期股投资的决策因素。
周期股还能买吗?
海通证券表示,从市场热点看海外大宗商品的持续大涨激发了周期板块的赚钱效应,但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明白本轮商品的大涨的原因,其中货币推动的因素大于需求的推动,由于周期股历来跟随价格波动,因此除非少数行业中特别优秀的公司因集中度的提升而提高估值,一般的周期股都很难提升估值水平。所以建议普通投资者谨慎参与,比较简单的方法还是从技术分析出发,跟踪价格变化,保持操作纪律。
开源证券认为,2021年对于大宗商品而言注定不平凡,连续数月的大涨,多个品种已经突破历史峰值。一方面,商品需求端在经历2020年的强势触底回升之后,现阶段依然维持了可观的水平;另一方面,供给端受到“碳中和”(国内)、疫情(海外)的影响,供给响应较为迟钝,部分品种存在进一步收紧预期。在众多不断上行的商品领域,重点推荐普钢、铝以及锂电板块投资机会,其持续性和强度有望超预期。
随着今年4月中央第十六巡视组进驻浙江,浙江省级国有企业中已有多人落马,其中不少是主动投案。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煤炭产量长期占全国总产量的1/4以上。近20年来,内蒙古的煤炭工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与山西“轮流”担当煤炭产量第一省的格局。
今年一季度,我国煤炭供给整体宽松,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累计约12亿吨,同比增长8.1%。
今年的钢材市场供需关系压力仍在,企业主动控产与政策性限产相结合,是破解当前钢铁行业困境的关键保障。
一季度,贵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