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资讯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丹寨万达小镇上演非遗盛宴,以特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

第一财经 2021-05-18 13:20:16

责编:郁赟

云上丹寨,非遗之乡。5月15日~23日,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丹寨万达小镇正式启幕。

踏进这座云上小镇,独具特色的黔东南民族风情便映入眼帘。在一家古法造纸体验中心,非遗变成可即时体验的活动,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取竹帘、搅动浆料顺势抄纸,在其上自由装饰花草,沥去水分晒干后,便可得到独一无二的花草纸。

在为期九天的非遗盛宴中,类似活动数不胜数。千人手绘蜡染千鸟图、奉贤滚灯、刺绣剪纸……亚热带季风吹拂下,氤氲的自然环境与多彩的文化活动交相辉映。不仅如此,连续举办两届的中国丹寨非遗周,也是贯彻“非遗进景区”政策的创意之举。

“丹寨万达小镇是非遗进景区的成功案例,小镇营造了全要素的非遗环境,将非遗渗透在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全要素之中,让人们处处感受到非遗、体验到非遗,同时小镇提供的非遗产品是符合游客口味的非遗精品。丹寨万达小镇的成功案例,为全国的非遗进景区提供了一个示范。”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雒树刚表示。

非遗进景区的成功样本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西部,走进县境,便可见峰峦叠嶂、河谷深切、彩色溶洞群星罗棋布。这里气候独特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67%,夏季平均气温22.8℃,是理想的休闲胜地和天然氧吧,素有“物种基因库”之称。

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相映衬,丹寨民族文化底蕴厚重,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据悉,该地拥有苗族贾理、锦鸡舞、古法造纸等7项国家级、21项省级、3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通常而言,要将如此丰饶的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起来,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认为,非遗在旅游活化最大的一个痛点,主要是缺乏旅游方面的策划人。另外就是非遗项目规模比较小,经济回报率低,普遍缺乏规模经济。

但在丹寨万达小镇,非遗产品在保持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均有一定创新。“要实现对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进景区之中,这样才能使非遗有活力、景区有魅力。”雒树刚称,要在与受众的互动中使非遗产品守正创新。

为了让游客真实、近距离地体验非遗,贵州省文旅厅在小镇举办了“遇见多彩贵州——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出包括蜡染、刺绣、剪纸等近百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游客不仅可参观游览,还能拥有沉浸式深度体验。

以丹寨非遗代表项目蜡染为例,活动期间,组委会组织了一个重头活动——千人手绘蜡染千鸟图。游客可以在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在百米长卷上绘制蜡染锦鸡图案,在这幅创纪录的蜡染长卷上留下个人的手笔。

与此同时,中国十大非遗绝技秀也在小镇轮番上演。参加非遗绝技秀的有被誉为灯中之王的奉贤滚灯、“中国戏剧界活化石”的傩戏中的“上刀山下火海”,以及来自山西太原的风火流星、河南开封的撂石锁等精彩非遗项目。

在“民族医药”丹寨行活动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协调委员会还在丹寨万达小镇开展了十大名医义诊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的名医代表,为丹寨万达小镇的游客免费义诊,让游客参与中医药非遗项目体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认为,谈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非遗进景区是基本切入点,很多非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本地人习以为常,进入景区后能实现本土文化的内外共享,体现了文化为人服务的基本要求。

“当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和非遗的高质量发展融合时,就像我们在丹寨万达小镇看到的,一是产品越来越丰富,二是经济产出不断增加,三是社会贡献率稳固提升。”席建超称,通过非遗进景区“把非遗融入高品质的生活,满足当地人对非遗传承保护并实现与游客的共享,是丹寨万达小镇给人的最大感受”。

精准定位乡村振兴战略

除了保护和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同样是丹寨非遗周关注的重大主题。在贵州这一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地区,万达丹寨扶贫项目是一个典型案例。

早在2014年,万达集团便选择丹寨县作为结对帮扶对象,在全国首创实施“企业包县、整县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为实现包县扶贫目标,万达推出长中短期结合、教育产业基金并举的精准扶贫模式,总投入23亿元,重点打造3个扶贫项目,带动丹寨全面发展。

其中,万达投资13亿元的丹寨万达旅游小镇,开业至今累计接待客流超过2200多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120.4亿元。4年多来,万达丹寨扶贫为当地创造税收2.7亿元,每年拉动丹寨县GDP增长1.2个百分点,帮助全县5.8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不仅如此,万达小镇还形成了聚集效应,带动多彩贵州风、桂林泓文教育、北京图塔酒店、肯德基、北京云上国旅等50多家企业到丹寨投资,撬动投资13亿元。

201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丹寨县退出贫困县,圆满实现脱贫摘帽。万达丹寨先后三次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和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2020年9月,中国社会扶贫“丹寨论坛”、“全国非遗周”活动在丹寨成功举办,并永久落户丹寨。

在丹寨脱贫的过程中,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是互惠互利、共生互融的关系。

在本次非遗周上,几十个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超百位现场展示非遗技艺的传承人、百余组反映黔东南文化遗产的摄影作品、上万件非遗文创产品,在成果展上悉数亮相,向人们展示非遗帮助人们由脱贫走向致富的生动实践成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蔡红表示,丹寨万达小镇是非常具有特质的非遗小镇,它其实也是一个业态、一个产业聚集区,产业集群效应和集聚效应已非常凸显。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有极大助力。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也认为,乡村振兴是以乡村人民生活为中心的整体性、关联性“全面振兴”。作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振兴”的重要内容。因此,乡村振兴需要非遗,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离不开乡村振兴。

“丹寨属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核心区,丹寨万达小镇是乡村振兴、乡村扶贫一个很重要的空间,是空间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林继富称。

(此文不代表第一财经观点,系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目的刊登。)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