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5月18日在京成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北京燃气、华润燃气和新奥能源成为联盟发起成员,中国石油为联盟第一届理事长单位。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于第二届中国甲烷论坛上指出,“放眼2060年碳中和,包括甲烷在内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控制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围绕甲烷排放控制制定相关行动方案。”
油气系统减排是甲烷减排的重要切入口。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清单,2014年我国人为源甲烷排放11.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能源活动排放5.2亿吨当量,约占45%,主要来自于煤炭开采、洗选加工运输和废弃矿井,以及油气系统逃逸。
在成立大会上,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提出,搭建“产运销”一体甲烷管控平台,加强甲烷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MRV)技术体系建设,推动甲烷监测计量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在油气生产、储运和销售全产业链推广实施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等有效控排措施;采取措施加大勘探开发过程放空气回收利用,逐步消减常规火炬;积极发展新能源,减少油气生产过程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行动方面,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提出,各成员单位要共同开展行动,将甲烷控排纳入碳减排发展规划,全方位提升甲烷排放管控水平,力争实现2025年天然气生产过程甲烷平均排放强度降到0.25%以下,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并努力于2035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全美尚未开工的风能、太阳能项目超过2500个,对政策变动极为敏感。
张锐认为,当能源从“稀缺品”真正变成“充沛物”,全球能源政治也将随之从“忧心政治”转变为“信心政治”。
《指导意见》提出了国家碳计量中心8项重点任务。
7月30日,由中国天气网、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办,中国天气碳中和研究中心、汽车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承办的“2025气候行动生态伙伴大会”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大楼成功举办。
“汽车产业链可持续信息披露平台ACD(http://esg-disclosure.com/)”的诞生,不仅是我国碳中和战略下的标志性技术实践,更推动构建起汽车产业链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信息披露新范式,为行业透明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