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无形能量转换:绝非金钱捐赠那么简单。
就慈善本身来说,慈善的施行者与受助者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无形的能量,而非大众通过眼睛所看到的表面现象那么简单。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前生命伦理学教授、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药科学院教授(Stony Broo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史蒂芬·波斯特(Stephen Post)从现代科学和医学角度出发,对人的种种善行,在“付出”与“回报”之间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研究,研究人员制定了一个详细测量表,并长期追踪一些乐于付出的人,分门别类的对每一种“付出”带来的“回报”进行物理统计和生理分析,从而找出“付出”产生的“医疗作用”和“快乐指数”:“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人,他们的善行确实对自身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其自身的社会能力、判断能力、正面情绪以及心态等都会得到全面提升。
哪怕对别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传递一个友好幽默的表情,都会引起唾液中免疫球蛋白浓度增加。在综合了40多所美国主要大学一百多项研究成果后,并结合长期追踪的实验报告显示的数据,他们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而已。
慈善与健康。
慈善(Philanthropy)一词源于希腊文Philanthropia,意指“对人类的关爱”,其中就包含对人本身的关心和促进。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的课题,研究人员随机抽取了7000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统计研究发现,一个乐于助人且和别人和睦相处的人,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而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
在不同种族、阶层、健身习惯的人群中,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此外,科学家也在神经化学领域研究中发现一种现象: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走的是相反的神经系统,即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而正向系统被抑制,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会被破坏。
慈善的黄金定律(Golden Rule)。
我们现代人口中常说的利他主义其实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例如春秋末期的孔子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宋代朱熹的《与范直阁书》倡导的“推己及人”都是利他主义的早期含义。当我们渴望他人善待自己时,自己也同样应该善待他人,这就是黄金定律的著名伦理学命题。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Gary S Becker提出的相互依赖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学通常将利他主义定义为一个人从他人效用的增进中获得满足,主要有三种利他主义,第一种为不求回报式的纯粹利他主义(pure altruism);第二种为非物质回报的利他主义(recognition altruism),其呈现方式多为无形的,如赞扬和名誉回报;第三种则为互惠式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即也希望获得利他主义式的回报,并希望在未来发生意外时获得帮助,这一种较前两者相比是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均衡,更有助于物种或产业的延续。
所谓利他就是对他人的幸福给予理解和支持的价值观,而慈善则是建立在这个价值观上的资源再分配。
关于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哪一种效率更高,支持利己主义的亚当·斯密认为将利他主义极端化,并在大部分经济活动中代替利己主义是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同时利己主义也更容易利用市场交换达到共赢局面,但适度利他依然具有持久价值。
可见亚当·斯密是赞同利他主义带来的可持续价值的。当市场失灵或出现囚徒困境时,互惠利他主义则能有效弥补市场缺陷,降低交易成本并能够在某些竞争激烈且进步空间有限的行业领域化解恶性循环危机,提高各企业的生存几率。
学者Herbert Simon在利他主义与经济研究一文中认为如果没有利他主义,那么团队的忠诚就只能通过惩罚制度来实现。
慈善作为利他主义的实际表现形式,尽管表面上看属于第一种不求回报式的纯粹利他主义,但从其产生的积极社会效应来看,慈善其实既有互惠式利他主义的影子也包含非物质回报利他主义的内涵,长期来看,无论是对慈善的施者还是受者都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慈善是家族传承的密码。
《易经》中曾说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族传承不只是在财富物质方面的传承,更是一个家族价值观的传承,从而让家族下一代明白财富的真正意义。
长期系统性的家族慈善投入不仅彰显了财富家族的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也会为家族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获得社会归属感,形成代代相传的家族慈善家风。
欧洲工商学院曾对亚洲四个国家的两百多个涉足社会公益慈善领域家族做过一次系统的调研,其中一个问题是:是什么样的推动力让你们家族决定做家族慈善,想要回馈社会还是想要帮助有需要的人?有一半以上的家族肯定的回答说希望通过家族慈善建立一个长远的家族传承。
慈善事业在旁人看来或许仅仅是简单的施予与接受的关系,但对家族来说,如果将慈善与家族未来的传承相结合起来,它就可以变成一个高效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实现家族传承。
在实际的操作中,美国芝加哥唐纳利家族第五代家族传人艾略特•唐纳利指出其家族目前在通过慈善的方式来管理家族资产,努力使家族得以延续,即家族基金会管理着两个资金池,一个是获得金融回报达到物质传承,第二个是在慈善方面进行社会回报,以家族的价值观为基础,传承家族资产的同时做大慈善。
瑞银财富管理管理香港首席执行官卢彩云表示:“想要创建一份‘生生不息’、延绵数代的家族传承,商业家族愈来愈发现,需要在家族内部平衡有关复杂性、透明度和控制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实现此种平衡的家族大多发觉,慈善事业在创建家族传承上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回归慈善理念和慈善人的内心价值观。
对于新加入和计划参与到慈善领域的家族来说,弄清慈善影响的因果关系与顺序是极为重要的,是在一心一意做慈善中顺带收获了名誉和经济价值,而不是为了获得名誉和经济价值而做慈善。
在这一点,作为美国慈善领域领导者之一的美国芝加哥唐纳利家族第五代传人艾略特·唐纳利在参加美国全球慈善论坛分享时曾提到:“慈善最重要的就是内心和价值观”。基金会也同样如此,如有你想从事慈善方向的事业,那么就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如何让你的内心受到安慰,也充分利用你的头脑?在美国,有些人借用慈善的幌子做着为自己谋利的事情,例如增加知名度,为他们的商业打广告等等,可能最后他们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这不是我们作为商业领袖、财富家族所鼓励从事慈善方式,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问题,例如如何去改变成千上万人的生活;除了慈善,你还要从战略长远考虑,充分利用你所有的资源,资源不只是钱,很多人会觉得我捐了很多钱,我就是“男子汉”,问题不是你捐了多少钱,而在于钱发挥了多大的功效,改善了多少人的生活。
你不能用钱来衡量慈善的重量和意义,而是你尝试要解决所能达到的结果;在清洁用水的例子中,我该怎么样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清洁用水呢?你就要思考你的能力和强项,比如说人脉关系,资金,商业圈,才智,我该如何找到最佳实施的方案呢?
有时候你甚至不需要花钱去做,比如说你可以在晚餐的时候坐在别人旁边,聆听如何改变供水的政策新途径;你可能认识一个水利方面的政治家,你可以和他一起合作,就像Globle Philanthropists Circle(GPC)做的那样,找到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如果你把这些都结合起来,用正确的策略,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和对的人一起,虽然你是一个人,但是你就可以改变成千上万人的生活。”
(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共同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
【一财号】是什么?——实践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开放旗下全媒体平台的资源,依托多年来在财经领域积累的专家资源,与专业意见领袖共同致力打造一个财经领域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价值传播、能力成长的生态。
第一财经一财号获作者授权首发
版权及入驻合作请联系张老师13818218481或邮件1000V@yicai.com。
2025年(第十三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于6月5日举办。
家电业已经是红海,美的一边延长家电业务的生命周期,一边打造ToB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盖茨表示,预计从现在到2045年,盖茨基金会的慈善支出将超过2000亿美元。
12月1日下午,第三十一届“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开幕式暨第十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颁奖典礼,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公益微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展现社会各领域的感人故事与深刻变化,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我们相信,通过挖掘并传播更多公益慈善故事,吸引更多优秀创作者与公益组织参与,汇聚更广泛的公益力量,一定能够为新时代中国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