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蒲慕明:脑疾病社会负担激增 脑机接口产业迎爆发

第一财经 2021-06-03 19:13:18

作者:钱童心    责编:宁佳彦

脑疾病造成的社会负担已经超过了心血管疾病,但是我们现在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脑疾病的药物,仍需要社会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大量投入。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在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的报告中称:“脑疾病造成的社会负担已经超过了心血管疾病,但是我们现在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脑疾病的药物,仍需要社会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大量投入。”

蒲慕明还对产业界高度关注的脑机接口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目前脑机接口面临的最重大的障碍是如何解码脑信息,了解大群神经元的电活动所代表的意义。”

在谈到中国“脑计划”何时正式落地时,蒲慕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现在平台都已经准备俱全,今年有望正式落地。”

蒲慕明介绍称,作为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主要包含脑疾病诊治、脑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脑机智能技术等方面研究。其中脑疾病诊治面向脑健康和医疗产业;脑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以“介观全脑神经连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平台;脑机智能技术面向类脑智能产业。

蒲慕明表示,目前全球脑疾病药物仍然存在巨大的空白,而脑疾病患者的数量却在逐年增长,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我们需要从认知相关重大脑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临床和社区队列数据和样本库中寻求答案。”蒲慕明说道。

目前全球在应对阿尔茨海默症方面挑战巨大。阿尔茨海默是一种日益增长的公众卫生疾病,对患者及其家人造成严重的负面结果,并可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全球社会经济影响。诺和诺德援引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估计有7000万至1亿人患有早期阿尔茨海默症(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

鉴于阿尔茨海默药物在全球的需求激增,市场规模巨大。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在阿尔茨海默症的花费约1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约1%;2019年年底,美国约58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一年的健保费用就超过2800亿美元;预计到2050年,美国在该疾病上的花费将达到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军费的水平。

自去年美国FDA重启对Biogen公司阿尔茨海默药物的审批工作以来,又重新燃起国际制药巨头在该领域的希望。今年以来,包括诺和诺德和礼来在内的国际制药公司相继宣布阿尔茨海默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进展,并有望迎来重大突破。

中国团队也未缺席这场全球竞赛。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位于浦东的生物医药初创公司上海日馨医药正在进行两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全新结构的原创新药的国际临床研究。据悉,日馨医药的首个产品RX01在中国和美国两个II期临床研究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望实现中国自主原创理论的新药研究从0到1的突破。

药物研发离不开基础研究。蒲慕明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目前中国“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已经启动,“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是一个全球性的脑科学合作项目,将使用最接近人类的非人灵长类等动物模型,在单细胞分辨率上绘制具有神经元类型特异性的全脑联结图谱。

“小鼠的脑图谱会在接下来十年完成,猴子的脑图谱绘制工作可能还要花上10-15年时间。”蒲慕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表示,绘制猕猴的神经连接图谱将有助于人类脑图谱的绘制,因为两者非常相似,另一方面,通过疾病模型的克隆猕猴,将对人类的脑疾病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药物研发之外,业界高度关注的类脑研究还有脑机接口技术。对此,蒲慕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包括马斯克正在做的脑机接口的概念,距离医疗方面的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最主要的障碍是,我们如何去解码脑信息,这需要知道大群神经元的电活动规律所代表的意义。”

他表示,现在脑机接口的主要应用是治疗瘫痪病人,但这并不是新的应用。他还表示,目前国内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团队也都在从事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并在大动物身上进行临床,下一步就是要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但这仍然需要一个过程。”蒲慕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需要获得伦理方面的审批。”

蒲慕明表示,相比马斯克的Neuralink侵入式的技术,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前景更加广阔。“也就是说一些穿戴式的脑机接口设备,会引领医疗器械产品的大规模爆发。”蒲慕明说道,“比如通过穿戴式产品提升注意力。”

蒲慕明介绍称,脑机接口涉及脑活动调控技术、新一代机器学习模型和类脑计算系统、类神经元的芯片、处理器、存储器和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以及大数据信息处理和计算新理论的发展,未来需要在超柔神经界面、电极和芯片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