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ESG理念下的可持续性长期价值投资

2021-06-08 10:45:44

作者:齐晓飞    责编:张敏

瑞幸造假等国内企业负面事件频发对利益相关者、企业声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全民系统性“奋进”变革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ESG理念的应用、深化和发展,亦带来了诸多的创业和投资机会,ESG投资渐成主流投资新方向,也成为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因素。

ESG投资在中国的现状

ESG理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涉及三个领域: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开发、污染和森林砍伐等环境领域;工作条件、健康与安全、雇员关系等社会领域;董事会构成、管理层薪酬等公司治理领域。

将三个因素拆开溯源来看,公司治理思想诞生于1862 年;英国学者 Oliver Sheldon 1923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罗马俱乐部于1972 年发表《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到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ESG的投资理念是投资者在投资策略和投资估值中除了关注传统的企业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等指标,还要关注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外部性效应所体现的公司及社会价值,即将产生的经济回报和对社会的影响统筹纳入考量,注重投资的长期价值和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已成为金融投资领域重要议题。联合国环境署警示,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将达到3.2摄氏度。对全球气温上升的预期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

气候的破坏性影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转型的不确定性以及实体经济风险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将通过多种途径传递至金融行业。从宏观监管看,各国央行或将气候相关风险引入监管框架,并旨在加强环境及气候的信息披露。从行业看,银行、保险和资管业都在不断加大对气候风险的关注,提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ESG投资理念的应用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未来前景空间广阔。1971年,美国首只ESG基金成立,1990年首个ESG指数设立,2006年,联合国成立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正式提出ESG概念,从而确立了社会责任投资原则。在发达国家,融入ESG理念的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速几乎平均每年两位数增长。相比于国外和中国香港,中国内地的ESG发展相对落后。

从监管导向看,2006年深交所,2008年上交所分别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规定了相关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方面的举措;2018年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确立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2019年,上交所《上市规则》对科创板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作出了强制性要求。

可以预见,未来资本市场对于企业ESG的关注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对企业ESG信息披露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ESG投资产品加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一方面是机构多元化,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私募基金等机构均开始发力ESG投资产品,并重视ESG投资理念在实践中的融入和框架构架,但当前仍以基金和银行理财为主。另一方面是产品类型多元化,包括主动型指数ETF基金,ESG量化基金及ESG债券型基金等。

从规模来看,仍以泛ESG基金为主,而完整包含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的ESG基金的规模则相对较少。相关数据显示,泛ESG基金数量2020年为73只,而这一数字2013年只有12只,基金总份额达601亿份;指数型ESG基金仅有4只,规模合计15亿元。

推动ESG可持续性价值投资的发展

基于系统观角度,ESG搭建了一个可以包括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投资者、企业和消费者等主体的生态圈,互相耦合从而产生1+1>2的聚合效应。而ESG的投资理念不仅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在有效防范风险与获得投资收益间寻求一种平衡,并且关注标的公司的长期价值投资,这与ESG投资所秉持的价值理念是相契合的。

从企业角度,对ESG的关注和重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绩效产生正向效应,同时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

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的研究发现,ESG与财务绩效之间呈现正相关或不相关;绿色表现程度越高的企业,其业绩与股价表现也更好,ESG或绿色方面表现越好,则企业违约概率就越低,债券收益率越高。实践方面,目前,ESG逐渐成为公司追求的新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ESG重要性,增加ESG信息披露。

当一个企业的核心决策者将ESG提升到战略高度时,企业的公信力也在增强,面向媒体和公众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在提升,更有利于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此外,在融资方面也将面临较少的壁垒。可以说,ESG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企业良好的商业道德和社会形象,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资产,将为公司带来长期的价值增长。

从投资者角度,ESG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ESG投资的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来换取长期的收益,ESG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进行风险把控,降低投资风险,不同于传统投资仅关注财务指标,ESG背景下的投资将更关注影响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及非财务类指标的外溢效应,这也是ESG投资的核心理念。

在传统的风险投资模型和投资组合中很少考虑ESG因素,当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建立ESG评估框架,能有效地帮助投资人避免投资风险从而提高长期收益。

研究数据显示,在ESG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除了能够获取经营绩效的长期向好,而且也与投资者的收益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还有助于从非财务角度挖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获取长期价值投资回报。

反之,在“募投管退”的各个阶段全面纳入ESG因素,投资人对ESG的考量也将倒逼企业更加重视ESG引入战略规划,并披露相关信息,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充分体现ESG投资的价值。

从投资领域选择方面,能源增长方式和结构将发生重要的转型和调整,绿色溢价行业将更受关注。碳中和及绿色理念的逐步深化,减耗减排低碳将成为主导方向,能源行业的转型发展开始向绿色溢价的所带来的公平和效率过渡,这对投资机构对长远性、可持续性的规划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未来的投资方向或更多地集中在绿色转型和低碳行业中能够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方面,能源、建筑、交通、绿色农业等重要的降碳战略性领域。此外,密集型能源增长模式也将发生变革,可再生能源、低碳、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也将成为关注的重点。

从金融机构绿色发展角度,不断创新绿色产品和服务,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到了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绿色发展。在绿色投融资,管理气候变化和产业转型风险等方面,金融机构一方面积极通过投融资活动帮助客户提升ESG绩效,发挥金融的引导性作用,并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正逐步将 ESG 理念纳入自身治理体系,信用评级和风险管理全流程,探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票据、绿色PPP等绿色产品层出不穷。以保险业为例,各机构纷纷加大绿色保险产品服务和绿色投资领域的投入,比如,人保的“碳汇+保险”服务模式,开发了全国首单“碳汇保”商业性林业碳汇价格保险,将森林保险与碳汇质押、碳汇融资进行有机融合,将碳排放权转化为经济价值,为碳汇质押贷款增信,增强融资力度,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从监管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可持续投资的全面监管框架,加大违法违规成本。欧洲股市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监管框架,目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企业主动披露的积极性还相对较弱,相关披露指标与ESG核心相关性不高,披露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

沪深300成分股中内发布2020年度ESG报告的公司占比达到80%以上,但只有12%的报告经过了第三方审计,且已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以描述性披露为主,对负面指标披露较少。

监管机构可以发挥宏观上的作用,不断完善监管框架,要求和引导企业进行ESG信息的披露,不断规范上市公司的表现,发挥监管的强约束性,制定统一的披露标准,明确需强制披露的信息。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约束和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进一步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为ESG在中国的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从ESG评估体系构建角度,金融的双向开放进一步推动了ESG指数评级的发展。目前,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中国在不断放开金融领域的准入限制。此外, MSCI指数、富时指数将A股纳入其中,因此,完善评估体系构建,加大ESG披露力度,对于增强海外投资人信心也是关键因素。

而ESG理念和投资产品之间的桥梁,便是通过ESG评级来实现的,评级机构的存在旨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国际上主流指数供应商有MSCI ESG体系、道琼斯可持续发展系列指数、汤森路透、英国富时等。

企业被纳入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指数或基金后,融资成本会大大降低,股市的开放又将有更多的对ESG标准有更高要求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参与,这将进一步推动ESG标准的提升。但国际评级机构的指数标准并非适合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ESG评估缺乏适合本土国情的系统性评级。

构建中国版ESG 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科技赋能,加强ESG评级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相关的压力测试和第三方ESG评级机构的引入,指导生态圈各利益主体,尤其是投资方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活动和全面风险管理领域,重点关注ESG风险因素的长期性及其估值和定价的不确定性,注重长期价值投资。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团队的报告显示,中国2060年前脱碳进程需要的投资金额高达127-192万亿元,平均每年投资3.2-4.8万亿元。ESG投资理念方兴未艾,这一未来市场空间的巨大潜力,更期未来ESG的长期价值投资能够推动各利益相关方的同生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保集团董事会办公室主管,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生导师)

【一财号】是什么?——实践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开放旗下全媒体平台的资源,依托多年来在财经领域积累的专家资源,与专业意见领袖共同致力打造一个财经领域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价值传播、能力成长的生态。

第一财经一财号获作者授权首发

版权及入驻合作请联系张老师13818218481或邮件1000V@yicai.com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