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周三,美联储公布了6月份货币政策声明。声明显示,FOMC决定将其基准利率维持在0%到0.25%的目标区间不变,每月购买资产规模仍为1200亿美元不变。但同时发布的经济预测点阵图中位数显示美联储将在2023年前加息两次。
美联储决议以及鲍威尔讲话后,美股三大股指先跳水(最深跌幅超1%)后回升,呈现“V”型走势,最终小幅收跌。10年美债收益率由1.50%附近跃升至1.58%,美元指数由90.5附近跃升至91.4。
以下是券商小伙伴们对此次美联储利率决议的最新看法:
中金公司:美国货币政策变数增加
中金公司指出,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按兵不动,并未讨论Taper(收紧货币政策),符合预期。货币政策声明显示,美联储对经济前景更加乐观,但仍认为通胀是暂时的。对此,美联储上调了今年GDP增速与PCE通胀预测,对明年的预测基本不变。略超预期的是,点阵图显示的加息时点显著前移。2023年联邦基金利率预测中值上升至0.6%,对应两次加息的预期。在我们看来,美联储试图给市场传递三个信息:(1)美国经济前景是很好的;(2)不需要过度担心通胀;(3)货币政策退出将基于真实的数据,如果长期通胀预期实质性上升,美联储将坚决应对。
中信证券:美联储正常化预期渐起
中信证券认为,美联储6月会议并未释放任何实质收紧的信号(包括Taper和加息都暂未提上日程),但在表述上偏向鹰派,正常化预期渐起。未来美联储的紧缩路径将很可能是“短期关注就业、中期关注通胀”来决定。伴随着正常化预期,下半年需要警惕实际利率上行和美元相对走强。
国盛证券:正式转向的开始
国盛证券认为,整体来看,本次FOMC会议最大的亮点是大幅上调了通胀和加息的预期,并对经济前景更加乐观,标志着政策立场开始正式转向。但鲍威尔讲话内容明显不如经济预测和点阵图显示的那样鹰派,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市场情绪。对于Taper,美联储未来几个月将陆续吹风,最可能在12月正式宣布,从明年1月开始实施;首次加息最快在2022年底。之所以12月宣布Taper概率最大,既是与2013年的节奏一致,也是与当前的市场预期一致,因此不易引发市场恐慌。
国联证券:美联储上调通胀预期,内部分歧加大
国联证券认为,美联储在今年内实施Taper的可能性仍然较低,但市场关注点在于联储态度的边际变化,后续随着流动性见顶,高估值美股或面临一些压力。而国内国内货币政策相对独立,A股估值也相对合理,外围影响或相对有限。
招商证券:信号or 噪声
招商证券认为,随着就业缺口的逐渐闭合、物价的不断高企与市场流动性的过度充裕,联储年内启动Taper的概率明显增加,此次议息会议调升政策利率似乎透露出一丝信号。但与2014年采取平衡缩减美国国债与抵押支持证券(MBS)的策略不同,此次Taper率先缩减MBS的概率较大。一方面,拜登正在寻求出台大规模财政计划,联储购买美国国债有利于压低国债利率,减轻财政部支付利息压力;另一方面,美国房地产价格已处于高位(全美住宅建筑商协会公布的5月住房市场指数相比疫情前已上涨15.3%),减少MBS购买对于抑制房价也具有正面作用。
国金证券:美联储退出QE 临近,“杀估值”压力再现
国金证券认为,从资产价格来看,美股调整通过中概股对A股形成一定影响,美债收益率上行对国内债券价格形成一定约束,美元指数上行对人民币形成短期贬值压力,商品价格下行对国内工业品产生一定影响。从情绪层面来看,随着高估值资产的系统性调整,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可能也将有所下降,从而导致“杀估值”压力阶段性上升。
平安证券:“紧缩恐慌”难再现
平安证券认为,无论是7月还是8月正式讨论Taper,市场对此已有较强预期,因而并非意味着市场一定会经历大的波动。特别是,如果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就业如期恢复,通胀指标高企但继续显示为暂时性因素主导,加上美联储认真与市场沟通,则未来一段时间乃至正式宣布Taper后,美债收益率不会过快上行,美元或温和反弹。美联储讨论并逐步退出QE的过程将驱动美债利率上行。但2021年下半年,美债收益率上升可能不会太快,其带来的影响也可能相对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对美联储政策调整已有充分预判。在2013年紧缩恐慌的经验下,美联储更注重与市场沟通。今年7-8月开始正式讨论削减QE,2021年底或2022年初开始削减QE,这些基本已在市场预期内。因此,“紧缩恐慌”或难再现,新兴市场尤其中国市场在下半年所受冲击料将有限。
在本期美联储褐皮书中,“关税”一词共出现了107次,是上一期报告的两倍多,同时与“不确定性”相关的表达则出现了89次。
美元黄金冰火两重天。
黄金价格的不断攀升,恰恰预示着全球股市迎来了一个动荡的时代。汇率、美债日债、石油及近期暴跌的美股,都似乎在悄然酝酿着更大规模的波动。
多家机构认为,美债安全资产的资产属性受到挑战,美国的信用危机再受冲击。
波动性或依然是近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