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所称红色票据指的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独立所使用的期票、本票、支票、汇票等的总称。值建党百年之际,文章通过回顾建党以来至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历史时期红色票据发展历史,归纳红色票据在进行对敌斗争、支持根据地和解放区生产事业发展、助力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繁荣等方面的作用,总结红色票据发展启示。
关键词:红色票据;发展历史;根据地;解放区
一、红色票据回顾
建党以来,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掀开了我国红色票据发展的序幕。1927年,为活跃地区金融,帮助农民解决鞭炮运销问题,湖南浏阳县金刚镇成立农民协会,协会成立公有财产保管处,保管处接收镇上所有公有财产作为发行期票的保证,并通过店员协会用此期票收购农民的鞭炮,待鞭炮售出后再将期票兑现给农民。
此种期票一方面可作为农民筹集资金的凭证,另一方面因为信誉好,可作为货币在相关地区使用,这是最早镇级的期票。南昌起义爆发后,党领导工农武装群众发动武装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等十多个革命根据地。
部分根据地和解放区银行对票据业务有提及,例如1930年,闽西工农银行在其章程中将“买期票”列入其营业范围,1932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将贴现、再贴现、发行期票作为正常业务品种写进其章程,并从总行、分行到支行,单独设立一个“放款及贴现委员会”;1933年国家银行专门制定《贴现放款暂行规则》对贴现规则进行约束。
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金融机构一般均会发行本票和期票以支持生产、助力革命根据地事业发展。1934年发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的期票是目前所见的根据地发行的最早的期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由省级政府发行的期票,开创了政府发行期票的先河。然而,该时期票据流通范围限制在根据地之内,且多是为了满足对农产品的需求。
抗战时期,中央红军在陕北建立起西北苏维埃政权,陕北成为当时革命建设的核心,此时期革命根据地遍地开花。根据地银行还发布了关于票据贴现和买卖的规定,晋冀鲁豫边区也于1942年发行《管理外汇的暂行办法》对“外汇(包括汇票、期票、支票、存折等)”进行严格规定,对外汇票据的使用采取限制、登记和特许等措施,以同敌人争夺物资,保护根据地财富,稳定根据地物价。
同年10月,山东根据地胶东区颁布《汇兑管理办法》对辖区内的汇票买卖进行规范和限制,要求各主要市镇以贸易机关及商会为中心建立汇票交易所,汇票买卖必须通过交易所进行。10月,《陕甘宁边区银行条例(草案)》中提出边区银行有办理期票汇票等贴现的权利,贴现利率由边区银行决定,由业务处的营业科负责贴现。
为支持生产、满足事业发展需要,根据地和解放区银行开始发行本票和期票。本票主要用于替代货币流通,1942—1946年间,陕甘宁边区银行分别发行了五百元、一万元和五万元面额的本票;1942起,北海银行也开始发行不同面额的本票以缓解货币紧缩和北币缺乏。
1943年,冀南银行发布《关于发行本票问题的通令》对本票发行及相关事项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并要求在群众观念认识上进行深入普遍的宣传教育;本票主要在太行区的根据地、游击区、敌占区等一切冀钞市场发行,面额分为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三种,可与本币等值自由转让。
1945年,江淮银行苏中第四支行也开始发行本票以调剂根据地金融、保护根据地物资。淮南银行也曾发行过一种本票,从留存下来的票据来看,该本票由存根和票据两部分构成,票据联上方写有“淮南银行本票”字样,中间骑缝处盖有公章,印有票据编号,并留有填写空白。
皖江根据地的本票发行则以稳定物价为原则,视货币流通情况而定是否可在市场上流通;本票可兑换抗币[①]使用,亦可在票面注明相当于多少实物用以避免因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较其他种类票据而言,抗战时期发行的本票数量最多,据统计,本票种类多达9种。为减少现款缺乏困难,减轻工商局收兑汇票完全用现金的麻烦,除签发本票外,山东革命根据地北海银行实现了用支票替代现金的办法。
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以汇票、本票为武器展开了对敌金融斗争,1946年2月,为了促进市场繁荣,华中一分区建立了黄桥市汇票交易所,主要介绍和调剂外汇汇票、买卖票据。同时,冀中地区在1946年5月到1947年8月的汇票经营模式以银行直接吞吐为主,9月以后开始转向为群众性经营。此时期根据地票据的发行是为缓解通货紧缩,以本票的流通代替通货,以间接增加货币发行量,稳定根据地的金融秩序。
1946年6月,瑞华银行在其章程中明确将“贴现”作为其放款业务之一。1947年1月,苏中、苏北地区先后发行丰民贸易公司本票、淮海贸易公司本票、华中银行苏中办事处本票、华中银行本票等。为便利提款,减少点款之烦,1947年4月,晋察冀边区银行冀东支行颁布本票暂行办法,允许持本票至出票行提取现款。
同年10月,华中银行苏中办事处公布本票发行办法,将本票面额规定为一千元、二千元和五千元三种,与华中币等值,可用以完粮纳税或至公营商店购物。次年1月,东北银行发行面额为五万元与十万元的本票,随着解放区的拓展,本票可流通区域进一步扩大。8月,晋冀鲁豫边区发布的华北解放区外汇管理暂行办法对外汇票据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定。1949年5月,华中银行也开始举办本票业务。此外,各根据地银行根据当地的战时需要,制订了不同的因地制宜的票据制度。
二、红色票据发展启示
红色票据作为我国票据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票据是最为实用有效的金融工具之一
作为货币市场重要的金融工具之一,票据在我国金融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票据具有金融工具的一般特性,一方面,票据具有期限性,票据签发之时一般都会在票面注明指定的期限;另一方面,红色票据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例如,在1943年冀南银行《关于发行本票问题的通令》指出本票发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战时环境,便利使用、携带、收授、点数,防止通货紧缩,代替部分纸币发行,防止假币流通,培育并发展票据信用等,此时期的本票主要作为通货之用,发挥了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的职能;皖江根据地本票还可在票面注明相当于多少实物,充分发挥了价值尺度的职能。
除此之外,票据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为了有效防止票据风险的发生,相关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了一些列风险防控措施。尽管新民主主义时期红色票据的收益性未能体现出来,但是纵观新民主主义时期红色票据发展史,无一不体现出票据这一金融工具的优越性与重要性,可以说票据是最为实用有效的金融工具之一。
未来票据市场发展应强化票据功能属性建设,充分发挥票据比较优势,服务我国经济金融事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好再贴现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和资金投放,实现“精准滴灌”,通过票据市场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金融体系流动性;要充分挖掘电子商业承兑汇票潜能,加大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融资占比,将有望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职能之一。
2.票据服务实体经济是本质所在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历来是票据市场发展的重点方向,是票据发展的本质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红色票据主要以对抗敌对势力,支持农业经济,支持生产,助力根据地事业发展,助力根据地经济金融发展为目的而发行。如1927年,湖南省浏阳县金刚镇发行的期票,1934年发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的期票,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发行的本票、山东革命根据地发行的支票、晋冀鲁豫边区的“外汇”,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汇票、本票的发行等。
票据市场因服务实体经济而发展空间无限,未来票据市场发展应继续秉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理念。要充分发挥票据在供应链使用场景中的天然优势,通过票据支持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产业发展,助力产业链升级与创新;要进一步推动票据触达实体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票据比较优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要深入发掘绿色票据功能作用,支持绿色实体、绿色产业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应有作用。
3.票据创新是发展的生命力所系
创新是票据市场活力之源、繁荣之本,是票据发展的生命力所系,新民主主义时期红色票据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票据创新理念。1945年5月,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北海银行颁布了《办理公营企业期票贴现办法》,通过票据交换及贴现业务的办理,便利公营企业资金周转,以达到推动和恢复生产之作用,是解放区金融工作者的一个创新之举。
票据市场因创新而繁荣,未来票据市场发展应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票据潜力与活力,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要通过制度创新,发挥票据前端承兑支付和融资流通功能,走支付便捷化,短贷、应收款票据化之路;依托科技创新,发挥后端交易投资功能,走类债券和类证券化之路。要完善票据科技制度、强化票据IT系统建设、推动票据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物联网等科技力量,为票据市场发展增添活力。
4.票据信用是发展的根本要义
信用是票据发展的根本要义,良好的信用环境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基本保障。各时期革命根据地红色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以及发行红色票据替代货币流通等均是票据信用的体现。1943年9月29号,冀南银行总行发布的《关于发行本票问题的通令》更是明文指出本票的发行可以培养与提高农村信用观念,发展票据信用事业。
票据因信用而生存,未来票据市场发展应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推动票据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要大力发展商业承兑汇票,就要加快实施准快全披露商票信息的机制和考核评价办法,积极推出商业承兑评级与担保机制,研究对商业承兑汇票总量、结构及监测的管理制度等。要加强对失信惩罚的措施,增强全社会失信成本,降低信用违约概率。
5.票据制度是规范和发展的基础
票据制度是规范和发展的基础,是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贴现放款暂行规则》,冀南银行《关于发行本票问题的通令》等,都对相关票据业务进行了详细的规范,闽西工农银行、国家银行等甚至还将票据业务作为其正常营业范围写入章程。
新民主主义时期红色票据制度的制定是可视为党领导票据事业的开端,在支持根据地和解放区事业发展,进行对敌金融斗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票据因制度而规范,未来票据市场发展应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票据制度体系,为票据市场发展保驾护航。要在加速《票据法》修订,完善票据市场协调监管制度,调整信贷资产和风险资产的计提规则,推动建立票据评级、评估、担保机制,建立票据经纪制度等方面寻求突破。
6.票据风险防控是发展的条件
票据风险防控是发展的条件,只要经营票据业务,就必然存在风险。新民主主义时期,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为防范风险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933年国家银行《贴现放款暂行规则》中对贴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对于票据付款人为贴现人或者贴现人自开的票据不予以贴现,贴现需有保证人或缴纳一定的抵押品,担保贴现的保证人需负连带责任。
1943年成立的山东根据地胶东东海地区的汇票交易所对购汇业务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买汇必须有保人,保证在一定时期内运回必需品。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地区采取了加强出口商调查研究的方法来减免经营中出现的顶票[②]损失问题。皖江根据地还会在私章上刻一些缺口作为暗记以识别假冒票据。
风险防控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必要保障,未来票据市场发展应进一步健全票据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强化风险防控措施。要充分借助金融科技手段进行票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优化风险监测模型,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应急处置体系。
参考文献
[1]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票据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
[2]肖小和,李紫薇.从票据历史角度思考中国票据市场发展趋势[J].上海立信金融学院学报,2021(01):45-56.
[3]肖小和,李紫薇.建党百年的中国票据市场回顾与启示(上)[JB/OL].中国银行业,2021-6-28.
[4]万立民.近代中国票据市场的制度变迁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
[5]万立明.革命根据地的票据市场[J].中国金融,2015(18):97-98.
[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①]抗币: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
[②]顶票:是指奸商利用银行技术的低下以及不了解出口商信用而进行各种投机活动。
(作者为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执行院长,共同作者李紫薇)
缘何又现地板价?
票据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尤其在服务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及科技金融等领域具有显著作用,通过降低货币发行量、传导货币政策、增强信用支持,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从月内低点回到月内高点,只用了一天时间。
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乔冠华谈新中国外交、模范城市大庆、新时期中国女性、群众与知识分子的想象、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现代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