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生猪的价格走出了些不一样的味道,特别是上周周末,猪价的急速拉升让部分养猪人士感觉是不是“春天来了”?不过,更多人对后市猪价的变动趋势还是像隔着一层毛玻璃一样看不透。
外三元猪价走势图
进入2021年,猪价就开始了一路跌跌跌的走势,从最高的36元/kg到12元/kg,让无数猜底的从业人士眼球掉落一地,养猪企业、养殖户欲哭无泪,今年扎进二次育肥准备大干一场的养殖户更是感受到了从天堂到地狱的无力。6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全国猪料比价为5.12,环比跌幅10.18%;中国畜牧业协会也在6月18日发布的《倡议书》中呼吁“多关注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的生猪生产和市场数据,按照正常生产计划有序出栏。加快转型升级,做好节本增效措施,建议大家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农业村部近期发布的数据也显示,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已恢复至2017年同期的95%,更有专家经过调研指出: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肉蛋白摄入渠道的增多,以及非洲猪瘟长期存在引起的心里隐性暗示,近两年全国生猪需求量将下降至6亿头(正常年份为7亿头)。以上数据和官媒信息无不显示养猪行业已经进入周期下行通道,超长猪周期的低谷即将到来。但是,后市猪价到底会怎么变化,是否真的将无出头之日,本人觉得还是可以讨论一下的。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任何时候讨论猪价都不能避开成本,作为从业超20年的非专业人士,个人认为目前全国的平均养猪成本已到最高点,前提是单论小飞未发病场和复养正常生产阶段。首先,经过非瘟洗礼后绝大部分养殖场封场已成常态,加上最近两年猪价的高位运行,为留住养殖人员和技术人才,目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较非瘟前上涨70%以上;其次,2020年1月至今,各阶段饲料平均价格上涨30%左右;最后,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各类消毒药、保健药、洗消设施、空气和水净化设施等方面投入增加明显,约上涨20%以上。按照规模养殖全程成本占比(饲料:人工:兽药疫苗:管理工程费用=50:15:10:25)计算,较非瘟前养猪成本上涨约34%,按照2017年全年养猪成本12.8元/kg计算,目前成本应在17.15元/kg。
所以,本次猪价急速上涨也只是到了“不亏”的程度。虽然因大肥未能完全清空后续持续上涨动力不足,但猪价在饲料企业、养殖企业、屠宰企业的多方博弈中下降空间也有限。最可能在市场的干预、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养猪行业进入合理区间,猪价维持在18.8元/kg左右。
行业发展方向
先看一下目前各大猪企的养殖模式:
这里不讨论各公司养殖模式的优劣,说实话本人也不认为上述各种生产模式孰优孰劣,只能说在何种环境下哪种模式更适合。就像牧原,在非瘟这个波及全国的疫情中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中国养猪业的老大,也成为首个市值超4000亿的猪企,但是,也只能说是这种市场选择了牧原,而不是牧原造就了这个市场。毕竟在无非瘟的养猪业,“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是重资产的代名词,而非瘟的蔓延对超大规模单场养殖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非温防控最忌讳厂内外人员,物质与车辆交流,由于病毒是纳米颗粒,很难现在他的流动。大厂长期不被感染的几率很小。所谓铁桶模式只是各美好愿望,智能化对养殖企业来讲只是一个良好愿景。
后续随着行业发展趋于合理,以及未来非瘟疫苗的上市(美国两款疫苗已在菲律宾完成了2期临床试验,哈兽研也公布了疫苗研发和临床试验的进度),超大规模养模式是不是依然符合未来的养猪业就要打个问号了,毕竟美国和欧盟流行的也不是全自养模式,未来集约化、智能化前提下的适度规模养殖或许更符合自然和科学规律。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建成一批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智慧管理的家庭农场或标准化养殖场;全国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粮食用量占比降至60%左右,其中,豆粕用量占比降至10%左右。
非洲猪瘟侵袭的5年间,国内生猪市场跌宕起伏,行业的规模化、集中度进一步加大。一些中小养猪户选择离开,另一些人则顺势而动。
10月主要客运航司在运力投入、旅客周转量等重点指标上集体同比上涨。
机构称,建议积极布局生猪养殖板块,叠加考虑优秀猪企持续降本中,本轮养殖利润有望超市场预期。
多家机构认为,本轮周期猪价有望长时间景气,2025年猪价预期也将继续上调,板块配置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