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福岛核废水还没处理完,日本为何急于重启“超龄”服役核电站?

第一财经 2021-07-05 16:34:33 听新闻

作者:潘寅茹    责编:盛媛

福岛核事故的善后还未完结,日本却又迫不及待地选择重启一座已经退役的核电站。

在官宣“核污入海”后,饱受争议的日本政府在核电政策方面一直动作频频。

近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TEPCO,下称“东电”)近日发布消息称,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用于存放核废弃物的集装箱出现了腐蚀或凹陷,问题集装箱数量多达548个。就在外界对这一数据咋舌之际,日本政府又通过了一项极富争议的决定:重启位于关西地区一座已“超龄”服役的核电站。这再次引发全球关注。

7月3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清华大学出席第九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演讲中,王毅表示,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污染水处置,事关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各国人民生命健康。这一问题的处理应当也必须在阳光下运行。日本政府应当充分倾听国际社会合理关切,在同利益攸关方和国际机构协商一致之前,不得擅自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染水。今年是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80周年,希望日方认真反省历史,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问题集装箱500多个

10年前的“3·11”东日本大地震引发巨型海啸及福岛核灾难,造成上万人死亡,当地大量居民流离失所。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在灾难中被毁,堆芯融化,严重的核泄漏对环境造成了持续性污染。

随着核电站内污水储存量不断攀升,4月13日,日本首相菅义伟正式宣布,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污水排入大海。排放将于约两年后开始,排放时间预计将持续20年至30年。这一决定随即招致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大量放射性物质将对全球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除了激增的核污水亟待处理,核电站内存放核废料的容器也问题频频。

据日媒报道,3月福岛第一核电站方面发现站内用于堆放核废料区域的核辐射量出现异常,后确认是一座储存核废料的集装箱已被腐蚀,并发生了泄漏。

4月15日起,东电公司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共计5338个装有同等污染程度核废料的集装箱进行自查。截至6月30日,完成了对其中3467个集装箱的检查,其中,有272个出现腐蚀,另外还有276个发生凹陷。

东电表示,已经用含有玻璃纤维的胶带,对问题集装箱进行了修补。东电还称,受此影响,原计划在6月底结束的检查作业,将推迟至7月底。

东电最新信息显示,近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将迎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第五次安全评估工作。同时,英国开发的用于取出福岛第一核电站废炉中核燃料残渣的机器人也将于7月到达日本,取出核燃料残渣的工作预计将于2022年开始。

日本专家:重启已“过期”的核电站风险极高

福岛核事故的后续还未完结,日本又迫不及待地选择重启一座已经退役的核电站。这一消息随即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毕竟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日本公众对核安全的关注空前高涨。

6月23日,日本福井县美浜核电站3号机组在停运约10年后于当日重新启动。美浜核电站隶属于日本关西电力公司,距离大阪和京都不到两小时车程。3号机组运行于1976年,是日本最古老的核反应堆之一,在重启前已经关闭了10多年。据日媒报道,美浜核电站设计使用寿命为40年,如今重启,意味着已属“超龄”服役。

10年前福岛核事故后,出于安全考虑,日本国内54座商业核反应堆中的绝大多数被关闭,目前仅有9座获得初步重启批准。2011年前,54座商业核反应堆约为日本提供了1/3的电力。

一直以来,资源有限的日本非常倚重火电和核电发力。去年10月,菅义伟政府已提出了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中第一步就是到2030年,使日本的碳排放量比2013年减少46%。菅义伟还表示“将朝着进一步(减少)50%的高度继续挑战”。

为此,日本政府决定将在未来10年关闭100座效率低下的火电厂,鼓励发展新型发电站,普及再生能源。日本政府修订后的《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显示,2030年日本的能源组合中,核电占比将从当前的2%以下恢复至20%~22%,可再生能源占比将提升至22%~24%,煤炭将从目前的33%降至26%,天然气则维持在27%左右。

但是,在日本能源专家看来,重启已经“过期”的核电站风险极高,可能导致福岛核电站的悲剧重演。而且重启核设施需要获得政府的“特别批准”,日本原子能委员会前副主任、长崎大学教授铃木达治郎率就质疑这一审批程序,认为上述核电站得以重启是因为日本政府缺乏透明度的审批过程和高额补贴。

不过,日本核电站重启进展并不是很顺利。6月底,在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被关闭的日本新潟县的柏崎刈羽核电站就未能重启成功。该核电站也隶属于东电公司。由于核物质防护设施多处出现故障且处置不当,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禁止东电重启该核电站。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