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钢铁关税再调整,铁矿石日内重挫逾8%,钢强矿弱格局或延续

第一财经 2021-07-30 20:11:16

作者:齐琦    责编:钟强

相比关税调整对铁矿的影响,粗钢产量压缩政策对于铁矿石需求预期打压的影响较大。

近期各地粗钢产量压减政策进入落实阶段,叠加钢材关税再调整落地,7月30日铁矿石期货重挫,多个看跌期权日内涨超10倍。

截至收盘,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跌幅8.14%,收报1027元/吨,创两个月新低。铁矿期货大跌也带动相关看跌期权纷纷暴涨。根据Choice数据,8月到期的I2109-P-1000认沽期权合约盘中大涨超1100%,至收盘涨846.67%,报14.2元。其余行权价在1000元以下的虚值认沽期权合约也纷纷暴涨,其中,I2109-P-990期权合约涨1170%;I2109-P-980期权合约上涨1328.57%

消息面上,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7月29日发布公告称,自今年8月1日起,适当提高铬铁、高纯生铁的出口关税,同日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称将取消相关钢铁产品出口退税。

此次关税调整是4月份政策的延续,东证衍生品研究院黑色产业资深分析师顾萌分析,第二批取消出口退税的钢材品种主要涉及镀层板、冷卷、电工钢以及钢轨和钢铁制油气无缝套管、导管,结合上一批取消出口退税的品种看,几乎所有的钢材品种都已经不再享有出口退税带来的政策优势。此外,受减产政策调整影响,钢材终端需求趋势性回落,钢价高位下跌趋势不改。

钢铁关税二次调整落地

具体看来,为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21年8月1日起,适当提高铬铁、高纯生铁的出口关税,调整后分别实行40%和20%的出口税率。财政部、税务总局同时发布通知称,自2021年8月1日起,取消本公告所附清单列示的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具体执行时间,以出口货物报关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界定。

事实上此次关税调整是4月份政策的延续,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今年4月底曾发布公告,宣布自2021年5月1日起,调整部分钢铁产品关税,并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其中,对生铁、粗钢、再生钢铁原料、铬铁等产品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适当提高硅铁、铬铁、高纯生铁等产品的出口关税,调整后分别实行25%出口税率、20%出口暂定税率、15%出口暂定税率。

海通期货邱怡宏分析,两次关于钢铁产品取消出口退税的政策叠加,使得所有成品钢材的出口退税已全部取消。此举也可以看作是通过减少外需倒逼压缩国内供应的举措,也可划归至压减粗钢产量、引导钢铁行业降低能源消耗总量的政策性根源上。

据 Mysteel 测算,5月1日起取消的 146 个税号钢铁产品占我国总出口量的65%,本次涉及的23个税号钢铁产品占总出口量的35%。因此取消剩余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以及再次适当提高铬铁、高纯生铁出口关税的影响在3个月前便已在市场上充分发酵,存留的未消化预期所剩无几,难以在期货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对于钢材价格影响整体不大。

邱怡宏分析称,两轮出口关税调整均通过增加出口成本对外需施压,保证钢铁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对钢价起到压制作用。

粗钢压产全面展开

相比关税调整对铁矿的影响,光大期货研究所黑色分析师柳浠认为,粗钢产量压缩政策对于铁矿石需求预期打压的影响比较大。

7月以来,各地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工作逐渐进入落实阶段。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收盘,7月份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跌幅为11.85%,居所有商品期货跌幅首位。

“很多钢厂都已收到压减粗钢产量的通知了”一位大型钢铁企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6月下旬以来钢厂利润出现了明显反弹,主要钢材品种都有盈利空间,因此主动减产的意愿较弱,但是受制于政策指导,减产都在实施中。

近期江苏、安徽、甘肃、山东、浙江、湖南、山西、江西等地相继提出粗钢产量压减的目标要求,市场人士预计,今年四季度可能是钢企减产措施落实密集期。2021年1~6月,按照中国钢铁业协会最新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粗钢产量增长6,431万吨;若要实现粗钢产量同比不增,各地区的压力仍然较大。

柳浠认为,尤其是进入七月份,压产的预期不断兑现,各地区的压产政策也相继出台,如山东省要求2021年粗钢产量不超过7650万吨,湖北省、江苏省也要求今年粗钢产量不超过去年的要求,另外河北唐山目前的限产可能是常态化的影响,所以近期从247家钢厂的日均铁水产量数据也是连续两周下降。

“因此压产政策无论是预期还是目前钢厂高炉检修增多的现实来看,铁矿石需求都是逐步趋弱的。”柳浠称。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铁矿石价格回落以及钢价的走高,带动钢企生产利润的回升,钢强矿弱。若后续限产力度增强,钢材的利润或超过二季度的高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