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国疫情补贴助推散户涌入股市,商业信贷或成“潜在炸弹”

第一财经 2021-08-05 19:50:09

作者:王晶    责编:冯迪凡

尽管德尔塔毒株在美国的迅速传播引发了市场恐慌,但美股仍处于历史高位。
美国疫情补贴助涨股市 商业信贷或成潜在炸弹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本周发布的数据,全美已有70%的成年人至少接种了一针新冠疫苗,这比拜登政府的原计划推迟了约一个月。

随着德尔塔毒株在美国迅速蔓延,要达到群体免疫所需的疫苗接种率已由此前的70%升至80%。同时,美国七天日均确诊病例达到了近半年的峰值,其中佛罗里达州日增确诊近2万病例,几乎与去年时的峰值齐平。

新增确诊病例不断激增,但仍有大量美国民众抗拒接种疫苗。一方面,美国政府奇招迭出鼓励民众参与接种,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从政策上开始施压。比如,纽约市政府就开始使出强制手段以敦促当地民众接种疫苗。纽约市市长白思豪本周表示,自8月16日起,纽约市将分阶段推出新政策,要求民众在包括餐馆、健身房和娱乐场所等室内活动区域出示疫苗接种证明。

美国政府疯狂撒钱助涨股市

一直以来,华尔街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不确定性,而这轮因德尔塔毒株带来的不可预见性成为了当前金融市场的头号大敌。可令人不解的是,美股依旧不断刷新纪录高位,并且美国散户投资者亦在不断涌入股市。

在所谓“后疫情时代”,美国经济与股市表现是否已有所脱钩?美国疫情反弹对金融市场又将影响几何?

美国财经分析师、贝瑞研究CEO詹姆斯·尔利(James Early)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美股处于历史高位有两个原因。

第一,当前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从数学角度说,在折现率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未来现金流有所折现,则在当下变得更有价值。

第二,美国政府在经济上投放的资金。自疫情刚开始的一年半时间中,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大概投放了可达每年GDP50%的资金用于刺激计划。换句话说,这相当于一个人每年挣10万美元,然后获得5万美元的奖金。当然这人会自我感觉富裕,继而买入股票。

随着美国政府对民众疯狂撒钱,美国人的平均财务状况可以说比任何时候都好,但这其中亦有“深坑”。若德尔塔毒株在秋冬季继续蔓延,美国政府又还剩多少可用的刺激手段呢?如果说美国民众现在的生活还不错,是因为有政府“豪横”的救市计划,那在资金用光之后,情况会变成什么样?答案似乎并不难预测。

目光暂时移到美国的大洋彼岸——日本。2013年,为重振日本经济,日本政府推出了“安倍经济学”,旨在通过货币宽松等方式刺激该国经济。然而,这样的经济政策并未真正解决日本经济的顽疾,反而让日本央行陷入“流动性陷阱”。不仅是日本,当前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央行皆面临“推绳子(pushing on a string)”的问题,即若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应对通胀,市场反应效果明显,但若放松货币政策,却常常不起作用。这就好比拉绳子容易,但推绳子难。

当前经通胀调整后的美国实际利率已是负值,这对美国经济而言十分罕见,并接近处于“日本化”状态。

美国资管公司贝莱德(BlackRock)在最新市场评论中如此阐述:市场情绪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这一周担心通胀失控,下一周则担心可能出现螺旋式通缩。

(图片来源:贝莱德)

美股散户羊群效应令人担忧

另一方面,疫情以来美国散户投资者的异军突起令人始料不及。

根据研究公司VandaTrack Research的数据显示,美国散户投资者在今年6月“砸”了近280亿美元进入股市,创下自2014年以来最高月度投资额。在这波投资者中,70%的散户认为美股将继续上涨,而持相同看法的专业投资者仅有44%。同时,在过去的一年半中,也就是整个疫情期间,共新增了两千万个散户投资账户。

“作为一名专业投资者,我可能有些嫉妒散户,因为他们赚的钱比我还多。”尔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华尔街有句俗话,即当小规模投资者也在赚钱时,那就有问题了。”随着越来越多的散户进入股市,这种情况令他愈加感到担忧,因为他认为很多散户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亦或了解他们所投资的个股。尔利担心部分散户投资者滥用了疫情补贴,推涨了很多没有利润甚至没有营业收入的股票。这些股票按销售价格定价,甚至连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未被验证。散户们买入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其他人也在买入。

疫情之下,美国政府注入空前资金,助推美股高企。但是,疫情所引发的消极面依旧难以忽视。如果说美国失业率和通胀水平的居高不下是显而易见的问题,那么还有一些问题,则由于不太受人们关注而“潜藏”起来。尔利指出,现在,美国商业信贷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加疲软,约四分之一的公司都难以支付利息。这意味着美联储一旦加息,上述公司将陷入困境,并且比例远比四分之一要高。

他解释道,美国的确面临债务问题,不过不是主权债务问题,而是私营部门债务问题,继而令商业债券及企业信用承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