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0亿贷款被“深房理”套走,深圳流入楼市经营贷已超21亿

第一财经 2021-08-07 21:39:44 听新闻

作者:杨佼    责编:林洁琛

到底有多少经营贷违规流入深圳楼市?

仅从银行套取的经营贷就达到3.8亿元,还以资金互助的名义募集资金。而这些资金,都被用于违规炒房。这是立案调查4个月后,轰动一时的“深房理”违规炒房的最新调查结果。

8月7日,深圳发布消息称,经深圳住建局、公安局、银保监局、人民银行深圳中支、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网信办组成的联合调查处理工作组初步查明,深房理套取住房按揭、经营贷、消费贷等银行贷款,金额高达10.6亿元。

这还不是深圳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全部资金。联合调查组查明,目前已发现的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经营贷,金额共达21.55亿元。而在今年3月,监管通报的金额只有5718万元。

深房理套取银行贷款超10亿

根据深圳通报,经初步查实,深房理涉嫌房产众筹和代持、违规套取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非法集资等多项违法违规。目前,2名犯罪嫌疑人被逮捕,3名犯罪嫌疑人被刑拘。

深房理在新浪微博上认证为“房产专家”,其微博账号关注量达146万人,会员逾3000人。今年4月初,“深房理”违规炒房被网民公开举报,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后,深圳住建局、公安局等七部门成立联合调查处理工作组展开调查。

4月9日,第一财经在《集资、代持、套取贷款,102份举报材料下的深圳经营贷炒房脸谱》中,对深房理成员以他人名义代持,招募“股东”、“合伙人”集资投资房产,并利用银行经营贷、信用贷等违规炒房的主要手法,进行了独家深度报道。

深房理上述违法违规炒房手法,也得到了监管调查证实。通报显示,深房理向会员承诺房产升值收益,重点炒作深圳部分热点楼盘。教唆会员以“假结婚”的方式规避购房政策;以资金互助的名义,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并承诺保底,涉嫌非法集资。此外,还存在涉嫌骗取信贷资金、虚假广告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

深圳银保监局调查发现,深房理相关人员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提供虚假资料套取银行贷款,涉及的住房按揭、经营贷、消费贷等多个贷款,金额高达10.64亿元,其中经营贷3.8亿元。并通过多次转账、化整为零、提现等方式,以规避资金流向监控。

除了银行资金,深房理的炒房资金还有部分来自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有知情人士此前告诉第一财经,需要贷款炒房的会员,深房理会以评估资信的名义,将其带到一些大的小贷公司,进行贷款资质审核,而后介绍给合作的小贷公司贷款。

对于贷款需要的社保、婚姻、资金流水、贷款公司主体等重要资料,都是深房理团队或与其合作的人员、机构,通过各种手段包装出来的不实甚至虚假材料,其会员只需缴纳一定金额费用即可。费用多少根据个人所需资料不同,从数千到数万元不等。资料准备齐全后,由深房理委派人员对接,在这家小贷公司申请贷款。

通报内容还显示,深圳地方金融监管局对小贷行业、融担行业,开展了涉房贷款、担保业务排查,要求小贷、融担公司加强业务审核,依法合规经营,并重点约谈了14家小贷、融担公司,对6家公司开展了现场检查、下发了监管函,要求相关公司暂停涉房等违规业务、按期整改。

违规炒房经营贷已超21亿

深房理从银行套取、最终用于炒房的银行贷款,并不是深圳违规流入楼市的信贷资金的全部。即便不算住房按揭、消费贷,仅深房理套取的经营贷,也远超监管此前通报的规模。

深圳监管部门8月7日发布的另一则通报显示,截至目前,经过多轮滚动排查和监管核查,深圳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经营贷,金额共达21.55亿元。

核查还发现,一些银行存在贷前资料审核把关不严、资金流向监控不到位问题;部分借款人存在虚构经营背景,套取经营性贷款并挪用于购房的行为;另有部分中介机构和个人存在提供过桥资金、协助编造虚假资料。

深圳住建局查明,部分房产中介涉嫌为深房理违法炒房提供便利。深房理案件中,119人参与房产代持或“众筹”,其会员中44人为深圳挂牌房地产中介人员。

人民银行深圳中支去年4月22日通报称,根据商业银行截至4月20日下午2点30分报送的自查统计发现,辖区个别商业银行存在客户先全款买房,再以该新购置房产抵押申请经营贷的情况,但规模占比很小,未发现刚注册企业即申请经营贷,也未发现支小再贷款信贷资金通过房产抵押经营贷形式流入房地产市场。

今年3月18日,深圳银保监局、央行深圳中心支行联合通报,2020年4月以来,对辖区中资商业银行15.4万笔、1771.73亿元经营贷进行了全面排查,并选取6家银行集中现场检查,提前收回了21笔、5180万元涉嫌违规贷款。

在最新通报中,对于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时间、涉及银行等具体信息没有披露。第一财经此前调查发现,深房理违规套取银行资金炒房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去年上半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