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正在全方位建设低碳城市,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转型。
25日下午,武汉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正式启动筹建“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将协同与集成科研、教育、生产在功能与资源优势,搭建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对接与耦合平台,推动武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筹备负责人介绍,促进会将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评估体系建设、地方和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制定、低碳绿色发展政策研究与生态环境规划、碳中和智库建设和战略咨询等方面发挥纽带作用,促进武汉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发展。
自2012年11月武汉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城市以来,武汉在“十三五”期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接近40%。
与2015年相比,2020年武汉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接近50%下降至35%左右,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湿地率约19%。
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方面,武汉自2017年开始实施新能源公交车替换工程。目前,武汉新能源公交车4985台,占总数(10029辆)的48.73%。今年计划再更新纯电动公交1000车辆,今年底,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将占总数的50%以上。以10米的柴油公交车碳排放量50吨/1辆/年为例,仅更换1000辆纯电动车,碳排放量将减少5万吨/年。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近零碳及低碳示范城镇、园区、商业、校园、公园、企业、机关、个人等在产业、能源、建筑、交通、资源循环利用、运营、生活等方面试点创新,多措并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该负责人表示,武汉将以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落户为契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相关工作,引导投融资向绿色低碳循环及适应气候变化的领域倾斜和聚集,推动全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此外,武汉还将尝试在“武汉马拉松”等国际国内大型活动开展“碳中和”行动,打造“零碳汉马”“零碳展会”“零碳景区”等一系列低碳品牌,打响绿色名片。
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
荣耀的ESG实践已走出"政策合规驱动"的初级阶段,进入"战略价值驱动"的高级阶段。随着AI技术在无障碍创新、绿色制造提效等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持续深化,其有望在ESG领域形成更显著的差异化竞争力,为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路径。
本届大会由第一财经、长三角国际绿色发展联盟共同主办。
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29个“3R无废酒店”、5个“无废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