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什么企业招不到人,求职者也说自己找不到工作?

单仁行 2021-08-26 18:30:56

作者:单仁行    责编:一财号

企业招聘人才的难题

前几天,我去到一家学员企业走访,这家企业的老总特别感谢我们,经过全网营销的学习和辅导,他在网络上接了不少订单,随后,他又马上和我吐槽说:

老师,现在的人太难招了,来应聘的人不少,但是能用的人真的没有几个。

其实,从我走访很多企业的经历和对市场的观察来看,也能感觉到,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现在是越来越难招了。

而且,在求职市场的反馈声音中,找不到工作的人,也大有人在。

一方面是企业缺人,另一方面大量求职者找不到工作。

矛盾究竟在哪里呢?

我讲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天下午,我刚上公司的电梯,遇到两位小年轻也进了电梯,有一位手上拿着一叠厚厚的简历,还有一位手上什么也没有拿。

他们和我都到来同一个楼层,原来是到我们公司应聘的,我就去前台留意了下,他们是来应聘我们单仁行的。

后来快下班的时候,我去顺便了解一下招聘的情况,结果,这两位都没有录上,都不合格。

我问“为什么?”,面试官向我倒起了苦水。

原来,那位手上拿着厚厚一叠简历的应聘者,事无巨细,从自己读书期间在学校得到什么荣誉,学生会有什么经历,到实习、工作期间负责的大大小小的事务,写的密密麻麻,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形容自己的学业和工作完成的特别好。

但是,对于重要的工作指标和结果,却没有任何的数据可以呈现。

而那位手上空空如也的应聘者,简历很简单,确实能简明扼要的看清楚主要经历,但是没有具体项目可以进行验证和推敲。

面试官不得不重新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沟通,而这样的过程不仅影响了整个面试的质量,成为了一个人力部门和用人部门的负担,消耗了大量时间,还没能招到满意的人。

对于公司来说,招人不是市场上买菜,靠试错和运气。

我们自己要有规划,需要清楚的知道这个人要做哪些事情,未来在公司整体的规划布局中,要他充当什么角色。

重点要让人力资源的部门,把关一些重要的环节,比如职业经验,经验当中有哪些重要结果数据,让人力先做前面的筛选。

比如说他有没有做过自媒体,有什么样的结果?直接结果里面是不是跟我们需要的经验吻合?

先把这些基础的条件提供给前端的人力部门进行筛选。

然后,对每一个做法当中需要他们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能够仔细的评估。

一定要列出不同纬度的问题去全面的分析每一位应聘者,而不是到网上借用其他公司的某些岗位标准来招聘人。

比方说,对于一个新媒体运营来说,我们可以设计下面这几个问题,从行业到工作,从方法到实践,从知识到生活各个维度,去考察候选人。

对于流量的看法和细分,有什么样的理解?

你了解到有哪些平台,你对公众号和头条号有什么样的理解,获取渠道有什么不同?

对于数据分析,你是不是有明确的分析方法和路径,你能不能给我们详细描述一下你曾经分析的过程,有什么结果,怎么改进?

对于拉新和促活的手段,你有什么样的了解?你有什么样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来支持你的经验?

有没有自己未来明确的职业规划?

对运营,你是真的喜欢吗?能够坚持多久?

对其他的财经、科技自媒体,你有没有一些了解,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你平时业余时间是怎么样获取比较完整,有层次的知识?你喜欢看什么样的书籍或者媒体?

这些问题我们都要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跟相关人员做深度的交流。

当然,要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全才,而是做横向的比较,纵向的分析,选择工作关键环节上跟我们有关的重要经验。

当然,其他方面,我们也可以帮助他成长。

对于求职者来说,我特别能理解每个人对于一份好工作的渴望。

但是,我们所说的“好工作”,它的定义是什么?

钱多,事少,离家近?

我想都不是,人才市场看起来是一个供需匹配的关系,实际上,它是“价值匹配”

我想应聘不是去碰运气,不是靠海投能够找到的。

其实,要明白“金字塔模型”,在价值区间的顶端,是行业的顶尖人才,人数稀少,越往下,人越多,负责的具体工作也不一样。

假如你是一位职业人,正好你要想找一份好的工作,想靠投递海量的简历,去碰到一个好公司,一个好岗位,几率太小了。

即使你有机会碰到了,也不一定能具备对方所需要的价值。

所以,我特别建议大家去思考一下自己的“职业规划”

这是一个职业生涯乃至人生怎么样持续性系统发展的问题。

我自己是什么时候深入去思考这件事呢?

在1992年,我本来人生最大的愿望是当一个职业经理人,但是,1992年我在大连老虎滩徒手攀岩,差点掉下去摔死。

它让我重新思考职业生涯,重新思考人生,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开始考虑起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我确认,在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当中,一定不会用薪资的高低,作为选择工作的标准。

而是用这份工作对大众、对社会有没有价值作为标准。

我相信,只要是一份有意义的工作,一个事业,凭借我和公司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做出来。

到了2003年,我在选择最后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不是去做那些创造物质的工作,而是“用认知和信念去影响大众”,当成我人生当中重要的选择方向。

所以,2003年我有两个选项,第一是到一家外资的药企,负责中国市场的营销,给我很高的薪资。

还有一家是民营出版企业,去做它的老总,当然,没有那么高的薪资。

我最终选择了后者,用三年时间重新走到了“金字塔顶部的价值区间”。

后来2006年,才有了单仁资讯。

这些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观的思考,都是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帮助我做出了选择。

同样,对于我们今天更多去找工作的职业人,也可以去思考这些问题。

被动的人总是等待命运的选择和垂青,而主动又能思考的人总能找到合适自己的道路。

比起在网络上大量的海投简历,去筛选所谓的“目标企业”。

我们提前了解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业务特征、经营理念、公司文化,去评估我们自己的能力跟这个岗位要求的价值区间是不是吻合?

多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一定要去这家公司?这家公司有哪些可以让我发挥的舞台?我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我能在这家企业获得什么样的收获和成长?

假如有了明确的答案,那么就针对目标企业的价值区间,去设计一份专门的简历,从过去经历当中选择一段匹配度最高的项目。

把结果用量化的数据表达出来,把经验汇总成具体的工作方法。

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来回的面试奔波和重复的机器式回答上。

这对于求职者和需要招聘的公司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今天,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在发生变化,这是一个追求极致、细分的时代。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

可能没人能知道,一个看上去成熟的商业模式,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行业,能维持多久。

就像K12教育行业,几千亿的规模,在突如其来的“双减政策”下,整个行业的人都要失业。

同样,也很少有人去想过,我应该如何去适应市场在明天的变化;企业要转型了,我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我要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哪些自我提升的机会呢?

所以,企业很难招到满意的人,而求职者也会说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双方的价值都没有真正的体现和匹配。

在数字化的时代,我认为未来,企业会成为一个就像“水”一般的组织,员工要能保持随时随地、随机而动的能力。

员工已经不再是一个固定岗位的工作者,而是液态组织中的一个个连接点,用一个个特殊的项目,把人连接到一起,实现价值的产出和交换。

企业所拥有的不再是部门、团队、岗位,而是架构、流程、体系(包括项目结果的奖励体系),以及有效连接的信息。

不是单纯的去把员工划分一个个打造产品的螺丝钉,而是要做一个生态系统。

把合适的人连接起来,组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体系,让他们自己从优势的能力出发,给企业创造价值。

(作者为央视财经特约评论员、单仁资讯集团董事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