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氢能将是终极能源?能源布局的正确打开方式!丨投资人说

第一财经 2021-09-06 14:08:50

作者:高远    责编:高自远

第一财经“财富嘉年华”IP秀《投资人说》特别节目。 在接下来的系列节目当中,我们把一级市场握有上一亿级资金的投资人请来了,他们深挖赛道、超前部署、提前布局蓝海;我们也把二级市场著名的私募操盘手也请来了,他们择时精准、快进快出、赚得盆满钵满。 有很多刚刚进入投资业的小白用户说了,一级市场离我们太远,道理都懂,但我们没有能力去布局。 有没有一二级市场当中通用的投资逻辑? 在接下来的系列节目当中,我们将帮您打通一、二级市场的任督二脉,在投资这条路上与其烧香拜佛、求神保佑,不如对话专业,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神。 本期在硬核投资领域,我们请到的是科学成果商业转化的国家队,中科创星的米磊,米磊也是科学家,我们今天主要来聊氢能源,因为米总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氢能源可能会成为未来新能源的终极选择”,米总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能够找到又便宜又好用的能源提供系统么?
氢能将是终极能源?能源布局的正确打开方式!丨投资人说

开篇语:

这里是第一财经“财富嘉年华”《投资人说》特别节目。

在接下来的系列节目当中,我们把一级市场握有上一亿级资金的投资人请来了,他们深挖赛道、超前部署、提前布局蓝海;我们也把二级市场著名的私募操盘手也请来了,他们择时精准、快进快出、赚得盆满钵满。

 

有很多刚刚进入投资业的小白用户说了,一级市场离我们太远,道理都懂,但我们没有能力去布局。

有没有一二级市场当中通用的投资逻辑?

在接下来的系列节目当中,我们将帮您打通一、二级市场的任督二脉,在投资这条路上与其烧香拜佛、求神保佑,不如对话专业,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神。

 

氢能或将成为终极新能源?

第一财经 高 远:在硬核投资领域,我们请到的是科学成果商业转化的国家队,中科创星的米总,米总也是科学家,我们今天主要来聊氢能源,因为米总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氢能源可能会成为未来新能源的终极选择”,我很想知道米总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中科创星 米 磊:对我们判断氢能非常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终极的能源的发展方向。

因为纵观整个人类对能量的发展史和利用史,从最早的燃烧木头到燃烧煤炭、到燃烧汽油、到现在的氢,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我们去分析它的化学公式,木头就是纯碳,然后到了煤炭,这里面就有碳的成分,就稍微下降了一点,就会有氢的加入。然后再到石油,氢的成本会更多,当然碳还是占大头,到天然气阶段也是一样的,包括甲烷,你可以看到是氢的比例是在不断上升的,碳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未来到氢能把碳会降为0,氢的比重越来越高,这里面的一个原理是氢能的密度是远高于碳的,所以说人类对一个技术发展趋势一定是追求,我叫费马原理,相当于是他追求整个的性价比,或者说是投入产出比是最高的一个技术路线,也就是说它的效率是最高的一个技术路线。

而且还有一个趋势就是说人类对碳中和的这种追求,因为碳中和就是希望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氢能既能量密度是最高的,同时它如果是纯氢没有碳的话,人类也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也符合碳中和的发展趋势。

所以说从无论是从技术路线的发展趋势;还是从整个解决碳中和、解决气候问题的发展趋势来看,氢降低碳,然后提高氢的比重,都是整个人类能源史发展大的趋势和方向。

 

现阶段氢能源因密度和重量更适合为飞机或货车提供动力

第一财经 高 远:有研究机构认为,氢能源目前在给一些大型的飞行器做能源的提供,未来如果说想给小客车来提供能源的话,有没有一些技术的瓶颈目前没有解决?未来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大概还有多长时间?

中科创星 米 磊:我认为在飞机、货车领域用氢能是因为它由于能量密度和重量大的原因,是比电池更有优势的,如果它成本再降低的话,应该它的优势会更明显,所以说短期之内氢能源的汽车更适合用货车;从中长期来看,是有可能逐步往乘用车去逐步渗透了,主要看氢能的技术的成熟度,以及它的成本的下降的幅度来定。

 

风光氢和风光储两条路径将加速绿能普及

第一财经 高 远:目前通过家里的充电桩就可以给新能源汽车充电,如果说氢能来提供能源的话,是否要安装氢能罐?有没有第三方的服务能够实现这些功能?

中科创星 米 磊:实际上氢能是跟国家的整个新能源战略,就是碳中和的战略是相匹配的,因为我们未来的主要的能源85%都会由新能源,也就是说风能和太阳能等来提供。

现在国家推出的碳中和是有两个方案,一个是风光氢、一个是风光储。风光储就是解决储能,用储能来解决新能源它波动性和不稳定的问题;

而风光氢是用氢能把新能源的发的电,用电来制氢,做成这种绿氢,然后用氢来解决长途运输和存储的问题。

所以说有了风光氢的布局之后,我们加氢实际上,首先它能够用太阳能和风能得到绿氢,同时再借助这种加速氢站可以给我们的汽车来加氢,这个可以类似于过去的加气站,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的这种相似之处的,整个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距离最高级别的氢能利用仍很遥远

第一财经 高 远:米总对于终极能源的选择方面,核能为什么不是一个选项,因为它更环保,效率更高。

中科创星 米 磊:我们首先是做到氢燃料电池是对氢的利用,但是氢的利用最高级的对氢原子就是氘氚,进行可控的核聚变,这样会把氢的所有的能量释放出来。也就是说,虽然都是用氢,但是氢燃料电池只是释放出氢的一部分能量,而可控核聚变是把氢的所有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当然最终极的还是可控核聚变,因为可控核聚变它是解决了核裂变的这种核污染的问题,它是没有任何的核废料的,一旦掌握了这个能力,人类的能源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而且也解决了现在化石能源带来的气候变暖的问题和空气污染的问题。

所以说这个实际上是我们人类下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和方向。

 

可控核聚变将是未来新能源理想图

第一财经 高 远:有没有可能在科学领域当中突然出现一种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核能在新能源汽车当中的使用,甚至在民用级别当中的使用。

中科创星 米 磊:现在有好几个技术路线图,一个是磁约束可控核聚变,一个是激光的可控核聚变,这两个技术路线。现在中国和美国还有欧洲大家都在做,现在都在平行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的发展状况都还是不错的,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在实验室能够实现可控的核聚变,但是最近中国和美国在这方面都有一些突破,中国前一阵刚刚实现了100秒的点火,美国也刚刚实现了一个发热的能量和输入能量,已经快接近1.0了,已经在逐步的接近。

 

盐湖提锂或将是解决锂能资源的重要渠道

第一财经 高 远:目前锂能在新能源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但其实在锂能的矿产资源方面,中国并不占有优势,每年进口的数量远远大于德国,所以未来它会不会困扰这个行业更好的进展,有没有一些解决之道?

中科创星 米 磊:其实这里面有几个方法。

第一个中国的盐湖里面是可以提锂的,盐湖提锂这个方案,可以解决锂的来源,一大部分锂的供应的问题,只需要我们去提盐湖提锂的技术水平,我们也投资了一家公司,他们在这个方面现在做得非常好,也就是盐湖提锂的技术;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通过回收锂电池,把锂电池的各种各样的元素,包括锂、包括各种元素都回收,再制造成新的电池,通过可循环利用,也能够减少元素的这种元素缺失的问题。把元素回收回来之后,我们再做成新的电池,这样的话我这个元素它不会被抛弃掉,它会一直被使用;这两个路线其实都是在发展的。

 

钠离子和锂离子电池各有应用场景 可互补

第一财经 高 远:目前投资界也在讨论钠离子取代锂离子的问题,或者说是替代锂离子的问题,这当中会不会是一个过渡性的产品,这个行业的投资的机会究竟有多大呢?

中科创星 米 磊:对,钠离子电池为什么最近比较火热?其实一个原因是因为随着现在锂电池的大规模的扩产,导致锂元素的价格直线上升,从过去的几万块钱上升到10万块钱,增长的非常快,所以说钠离子它在地球的含量特别多,所以说整个的钠的成本也比锂成本低,但它的缺点是钠离子的电池比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要低,所以说它们的应用场景是不太一样的,对于电动汽车领域还是要用锂电池,就是能量密度高一些应用领域。

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低,但是它的成本也会很低,而且钠离子的供应是远比锂更多,提供钠离子是不用担心这个元素不够用的问题,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跟锂离子电池是完全可以做到互补,在这种储能的领域是对体积、对能量密度没有那么敏感的领域可得到广泛利用;对成本更敏感的地方,像储能领域就可以用到大量的钠离子电池,我认为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都可以,在不同的场景可以大规模的发展。

 

钠离子电池在乘用车领域应用概率不大

第一财经 高 远:从很现实的操作的角度来看,未来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有没有可能既有钠离子电池,又有锂离子电池,这两者共同存在这种路径有没有可能实现?

中科创星 米 磊:因为用在汽车上的话,如果你的电池的重量很重,实际上你的电量有一部分是主要来供给你运输你的电池之用的话,它是不划算的,所以说在电动汽车的发展一定是往能量密度越来越高的电池演进的。所以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往锂的固态电池方向去走的。

我认为钠离子电池在汽车上应用的概率没有那么大。

 

科技家+工程师 +企业家 是科技成果商业转化的最佳模式

第一财经 高 远:好,米总我们接下来进行投资方法论的环节,我们知道您也是科学家,同时中科创星也是科学成果商业化转化的国家队。很多的科学家其实在他的专业领域中是非常深入、很资深,但是他们往往对于商业、市场的行为却并不是很敏感,因此会错过很多风口和机会,投资时怎么来平衡这个矛盾和问题。

中科创星 米 磊:科学家他做的是知识发现的过程,企业家、包括工程师做的是把知识变成技术变成产品的过程。

应该说科学家和工程师和企业家,他们都各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我认为真正想做好这种科技成果产业化,一定是一个团队里面既有科学家、也有工程师、也有企业家,他们能够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从把一个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再走向生产,我认为科学家要想把自己的知识真正的转化为生产力,那就是需要团结和找到能够帮助他把知识落地的这些工程师和企业家,共同合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