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精特新“小巨人”乘风破浪:业绩生猛,涨幅跑赢市场

第一财经 2021-09-09 20:16:48

作者:安卓    责编:钟强

在股价表现上,年初以来截至最新收盘日,421家上市公司平均涨幅达到25%,其中,32家公司涨幅超过一倍,两个数据均超过全市场平均值。

今年二季度以来,市场风格切换为中小市值,“茅指数”、“宁组合”日渐失宠,“专精特新”概念股开始成为全市场的风口。

“小而美、高研发、高成长、硬科技、质地优”,成为当下这些“小巨人”们的集体画像。

截至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公布了三批共计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

在“小巨人”中,根据第一财经统计,有421家专精特新企业已上市。

在业绩上,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平均实现营业收入177亿元,平均同比增长56%;平均实现归属净利润18亿元,平均同比增长1.37倍。

在股价表现上,年初以来截至最新收盘日,421家上市公司平均涨幅达到25%,其中,32家公司涨幅超过一倍,两个数据均超过全市场平均值。

“小巨人”们都在茁壮成长,尽管相对于近5000家的专精特新公司来说,已上市公司占比依旧较低,但随着北交所宣布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势必迎来了一大发展良机。

业绩凶猛

第一财经统计显示:42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中,沪市主板94家、深市主板86家、创业板151家、科创板90家,首发募集资金合计2560亿元。

创业板是专精特新的主战场,运行十余年来,创业板吸引了各行各业企业到创业板上市,助力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

从地理位置上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以及上海、北京是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主要集中地。

按申万二级行业分类统计,421家上市公司广泛分布于52个子行业,多属于细分行业的龙头。其中家数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专用设备、化学制品、通用机械、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上述行业公司家数合计156家,占比37%,体现出硬科技的属性。

截至2021年9月9日,42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59340亿元,平均市值超140亿元。专精特新属于中小市值范畴,体现出小而美的特点,市值在100亿元以内的上市公司达到287家,占比68%;而市值在100亿元-200亿元的上市公司为71家,占比17%;市值在200亿元以上的为63家,占比15%。

其中,TCL科技、晶澳科技、璞泰来、福耀玻璃、东方雨虹、华友钴业、中环股份、片仔癀、恩捷股份、紫金矿业等10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已超千亿元。

从业绩来看,42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2020年去年平均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平均同比增长13%;平均实现归属净利润3亿元,平均同比增长23%。今年上半年平均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平均同比增长45%;平均实现归属净利润2亿元,平均同比增长72%。

显然,今年上半年,“小巨人”们的业绩增速要明显快于去年全年,而头部公司的业绩增长还要更加迅猛,显著优于平均水平。

比如,市值排名前20名的上市公司去年平均实现营业收入260亿元,同比增长16%,平均实现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38%,高于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头部20家的平均实现营业收入为177亿元,平均同比增长56%;平均实现归属净利润18亿元,平均同比增长了1.37倍。

风口之上

在中小市值的风格下,业绩增长带动股价的上涨,年初以来截至最新收盘日,42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平均涨幅达到25%,32家公司涨幅过倍,超过全市场平均值。

尤其是8月份,有60余只专精特新概念股创下历史新高。仅8月31日,就有11只个股创下历史高点,如晶澳科技、金博股份等,而华辰装备8月份的累计涨幅超2倍(206.45%)。

另外,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属于政策支持的重点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突出,业务增长势头良好,有利于促进“卡脖子”环节的突破,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企业的整体注重研发投入,其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以及研发人员数量均高于A股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421家上市公司2020年平均研发支出为1.36亿元,研发支出占公司营收比重平均为7.18%,大部分公司集中在5%左右。其中,78家公司研发支出占公司营收的比例超过10%,12家超过20%。

在金额上,122家公司研发支出金额超过1亿元,有6家甚至超过10亿元,TCL科技研发支出达到65亿元,占营收比重8.53%,金风科技研发支出接近23亿元,南钢股份研发支出超过21亿元。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