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极端天气来临:我们能做什么?丨头脑风暴

第一财经 2021-09-13 13:58:05

作者:第一财经    责编:程蕾

当极端天气来临:我们能做什么?丨头脑风暴

导语

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频现

城市在灾害响应与灾后治理中

体现了它的温度与速度

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

企业该如何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居安思危

居民又该如何提升防灾意识?

当极端天气来临 我们能做什么?

精彩即将开始!

正文

全球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的加剧,促使极端天气频现。近年以来,全球不少地区都出现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每个区域的很多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

当极端天气到来的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城市如何进行有效预防与灾后治理?企业该如何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居民该如何提升防灾意识?

本期《头脑风暴》将就此展开多个角度的探讨。

精彩语录

权威机构方

章震宇

上海市防汛办督察专员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灾害应对和物资保障处处长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在外围的九个区,都有自己的一个气象的研判团队。那么从全市来看,可能就是局部的一个区域,可以自主的来决定有关的响应行动。我觉得这样的一个精细化地管理,对整个的防汛力量的运用和城市的安全,都有很重大的一个意义。

孙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分院院长

很多的城市其实还没有做信息城市,也就是智慧城市这个系统。智慧城市的这套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物理空间我们要更精细化地设计,信息空间是每个城市应该关注起来的问题。这套系统也跟城市一样,要精细化地进行全系统的这样一个设计、建设、维护,这样一个的孪生城市,现在看来是越来越有必要性了。

齐康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

从气候变化角度来讲,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源头去减缓,去减少向大气里面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三个方面,包括我们的源头控制,减少能耗的使用。其次,我们要在用能的同时,我们尽量多用,或者说不排放温室气体的绿色能源,包括绿色电力。第三个,一些不得不使用化石燃料的工业生产的环节,可以探索采用一些碳封存,把它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下来、封存下来,这个也是我们在逐步在推的。

企业&专家方

陈晓明

上海建工集团总工程师

我们建筑行业产业链是非常长,原来我们对环保减排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后来,我们重新引进了生产线,我们对一些原来作为废弃物丢掉的东西,再重新给它细化重新加工,这样的话我们实现了矿山开采的,然后又为它恢复成一个绿色的绿地,这样实际上是可以实现我们生产建设跟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的一个结合。

张含冰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

全球市场部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

其实我觉得在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使用方面,企业应该要承担起非常大的任务,有政策来鼓励我们,或者是强制企业去做,这是很重要的。在我们的董事会里,也有专门一个委员会来监督我们在环保、社会和治理方面到底做得怎么样。我们公司也提出了一个计划,在2029年,我们要实现所有能源,我们使用的将是来自于绿色的清洁能源。

张勇

华东师范大学

生态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系主任

大家要有一个好心态,你将来可能碰到的极端天气还是会越来越多,所以这个时候,我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好好待在家里,享受一下平时的这种不一样的生活。第二个,我觉得可能要有一些小的技巧,你不仅会用手机地图,我还希望你能够通过看看太阳,看看天气,能够判断出方位,判断出该往哪里走,甚至还会有一些急救的技巧。你真的纯粹地面向自然,没有了城市,没有了技术,没有了工具的时候,也希望你能够顺利的度过它。

评论员

陈云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关于绿色建筑,我也稍微有点心得。我现在想起来它有两层的意义,一层它本身节能建筑的一层意义,和刚才说的“碳捕捉”的功能,它有这两层功能。本身建筑环保绿色建筑做得好,它是一个节能的。比如说通过屋顶绿化或者墙面绿化,实际上既可以缓解“热岛”效应,它也是“碳捕捉”的功能。所以我觉得很多从节能和“碳捕捉”这两层意义上面,绿色建筑都是大有可为的。

任重

上海交通广播主播

如果说我们未来的这些建筑,我们说当我们遇到这些突发情况的时候,我们的这些物理空间可不可以给我们的老百姓,给我们的市民以一个足够安全的位置。我个人觉得未来是不是可以把地下的空间能够更好地去开发,更好地去利用。楼与楼之间,大家可以减少户外的外出,其实就是可以给我们的防汛工作带来最好的一个帮助。

播出时间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本周日(9月12日)晚22:00第一财经电视、网端同步播出的《头脑风暴——当极端天气来临,我们能做什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