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经济进一步放缓,但不必惊慌:8月经济数据评述 | 中国观察

第一财经 2021-09-24 15:49:35

作者: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编:马绍之

消费者谨慎和供给限制影响了中国8月份的经济数据。由于劳动力市场强劲,短期内不会大力出台宽松举措。

中国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发布了8月主要经济数据。8月经济数据不仅显得弱势,还再一次不及参与第一财经研究院调研的经济学家的预期(表1)。经济学家们最大的错误是对零售额的高估,工业增加值也明显高于预期。

 

表1 2021年8月第一财经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调研

 

8月,集中在南京的新冠肺炎感染激增,抑制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中国的感染率仍然远低于其他国家。尽管如此,8月平均每天新增60例病例,高于7月的39例。

不出所料,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最为明显。餐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率从7月的14%下降到8月的近-5%(图1)。航空旅行也出现了大幅下降,8月客运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2%,为2019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左右。8月汽车销售进一步走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汽车生产放缓有关。除了消费者的普遍谨慎之外,基数效应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除汽车以外的商品零售增长率从7月的10%下降到8月的4%。

 

图1 零售额增长(同比)

 

消费者不仅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热情降温,他们似乎也不再购买房产了。经过今年上半年近30%的同比增长之后,7-8月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了14%(图2),说明购房者还在消化之前买的房子。然而,住房销售的持续放缓会给负债过高的房地产开发商带来一些麻烦,他们希望凭借活跃的市场减少债务。事实上,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努力满足中国政府为管理房地产杠杆设定的“三道红线”,建筑活动比销售下降的速度还要快。

 

图2 住房指标(建筑面积同比增长)

 

房地产开发商不是去杠杆化的唯一对象,信贷扩张也大幅放缓。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信贷总量)同比增长10.3%,比1月末回落了近3个百分点。企业和政府贷款明显放缓(图3)。一月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从去年底的2.7%下降到近日的2.4%以下,说明虽然信贷增速放缓,但信贷环境仍然足够宽松。

 

图3 信贷市场指标

 

尽管国内需求疲软,但中国受益于强劲的海外销售。从全球来看,需求复苏早于中国,供给一直跟不上需求反弹的步伐。摩根大通(JPMorgan)的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新订单和产出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图4)。新订单仍远高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而产出却大幅放缓。美国和欧盟都出现了制约生产的供应瓶颈。中国也在应对供应方面的担忧,但由于疫情在中国得到更好的控制,中国工厂的状况相对较好,出口商可以获得海外市场份额。

 

图4 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

 

8月,中国的出口额从一年前的2340亿美元增加到3000亿美元(图5)。8月的出口增长体现在包括目的地和产品类别在内的多个方面。这表明,中国的供应链比其贸易伙伴恢复得更彻底。由于海外库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补充库存的需求、计算机设备投资以及消费持续从服务转向商品等因素,应该至少会在年底前支撑中国的出口。

 

图5 2017-2021年中国月度出口额变化

 

尽管国外需求强劲,但工业增加值的环比增幅再次表现得弱势(图6)。芯片的库存继续限制着汽车行业的产量。中国不是唯一一个有这样遭遇的国家,全球的汽车制造商都不得不减产。中国还一直在削减钢和铝的产量,以实现环保目标。8月,这两种金属的产量比春季的峰值分别下降了16%和6%。

 

图6 工业增加值环比变化(%)

 

工业增加值的疲软是在“后疫情时期”的显著增长之后出现的。在新冠肺炎疫情前的趋势的基础上,生产水平比我们过去的预测高出9%以上(图7)。以新冠肺炎发生前的增长率计算,这相当于大约一年半的时间。此外,截至今年7月,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为7.1%。如果这一利润率保持到年底,今年将是工业企业自2011年以来利润率最高的一年。

 

图7 工业增加值

 

工业产出水平高一直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强劲的主要原因。新的就业机会正在接近大流行前的水平(图8),国家统计局报告称,截至8月,全年就业目标已完成85%以上。

 

图8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从工时数据也可以看出市场对劳动力的强劲需求。与2020年8月和2019年8月相比,上个月工人的工作时间更长(图9),这与7月的情况相同。青年失业率也略有改善,从7月的16.2%降至15.3%。尽管如此,青年失业率仍比2019年8月高出2个多百分点。

 

图9 平均每周工时数

 

总而言之,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消费者谨慎和供给限制,中国经济正在放缓。服务业疲软是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工业部门的产出也在放缓,但由于国外需求强劲,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由于劳动力市场的表现符合预期,我们认为短期内不会大力出台宽松举措。事实上,政策将继续以降低金融风险和实现环境目标为导向。

 

(撰稿人:第一财经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  柯马克(Mark Kruger))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