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报告发布丨《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发布

第一财经 2021-09-27 14:19:57

责编:王艺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咨询总监 车洁舲丨《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发布

演讲嘉宾: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咨询总监 车洁舲

各位嘉宾,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今天来到这里为大家带来新一线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相信大家看到这个标题心里有一些疑惑,产业园区中国有那么多的产业园区?新一线评哪一些?魅力这个词如何定义?市场上已经有那么多份关于产业园区的报告,榜单,新一线这份有什么特色和不同。

首先解答第一个疑惑,关于产业园区/选择评价目标的时候,的确很难,我们发现,其实城市里面但凡一片区域聚集很多企业,又有统一运营管理体制后都可以称之为为产业园区。最后我们的做法是参考官方的名单,国家发改委联合各部委在2018年发布最新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名单,名单包涵了552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191个省级开发区,我们目光聚集在这些保税区、高新区等等非常熟悉的名字上,是因为我们觉得开发主体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当地的政府,拥有中国最好的,听到熟悉的,中关村、张江、东莞、松山湖、临港等等。最终我们把目光聚焦到30个重点城市。把30个城市国家级和省级园区提取出来之后,成为柱状图的时候,结果让我意外,全国园区最多的城市是上海,又比如说平常非常熟悉的广深,东莞、佛深其实他们的数量并不多,基本上排在后半个部分。

说明他们仅有的几个园区都是我们听过的名字,深圳的科技园、东莞的松山湖等等,他们整体来说口碑非常好,质量非常高。下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如何评估产业园区发展质量,新一线打算怎么做。

搜集很多研究资料发现,传统的关于产业园区的研究,聚焦产出类的统计数据。比如说GDP,税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经常看到的统计的数据,关于园区内部的情况外界并不了解。比如说某某园区一共有多家企业,经过疫情以后这些企业数量增长还是减退了,每一个公司多少人在这里上班,这些人来到这里通行方便吗?吃饭消费有地方吗?这些没有系统梳理过。

恰恰以我们多年研究多数据的发现,这些问题是互联网大数据可以捕捉去记录的纬度,甚至我们可以做动态的追踪,回到刚刚提出的问题,经过疫情的变化,这个园区整体变化如何,这也是我们制作榜单的初衷,希望通过大数据的手段,能够深入看一下每一个园区运营的活力究竟是如何的,通俗讲希望从人和企业这两个园区使用主体出发,看人在园区里生活的好不好,方不方便。企业在园区里运营如何,这里的企业强不强,这个是最核心的想去探究的两个问题。

这张图上放上我们经过一系列的思考之后汇总下来整个榜单的指标体系,四个是区位潜力,人才引力,产业动力,配套活力。

区位潜力是园区城市中的位置,对外的交通能力、物流的能力。

人才引力是究竟吸引到多少人,以及未来吸引多少人。

产业动力一直是认为发展的核心,我们引用互联网公司的数字,一个园区多少企业创新支撑怎样的,主导产业发展如何。

最后一个维度配套活力我们经常提的,这个园区吃饭是否方便,是否有咖啡厅,光大的来说,园区周边有好的学校、医院,是否吸引更多人住过来。

我们把国家级园区和省级园区分开来排名,198个国家级的排名,排在第一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年纪最大的,北京中关村资源,排到后面的第二到第八位都是一线城市的园区,比如说上海的虹桥、陆家嘴、张江。深圳的高新科技园非常熟悉的名字。往后就是一些新一线城市的园区。我们再来看省级园区排名,就非常的有意思,相信很多上海人也不知道,上海竟然有这么多的张江高新区,他们每一个都是省级园区,省级园区前八名被上海张江高新区的分园给占据了,展现非常强的实力。

解释一个图形的形状,很直观看到色彩包围的形状是总的,四个角代表各自的得分。这就来到了一个可能一直以来大家都会想探索的,想研究的问题——北京的中关村和上海的张江到底谁更强?我们这次也是把所有中关村园区、张江园区全部的地理范围挖了出来,并投射的地图上,图上绿色的部分其实都是中关村园区、张江园区的范围,怎么解释这个呢?

其实他们两个园区品牌都是做多元发展的一个模式,像中关村的园区最早从海淀开始,现在从北京各个行政区有自己分园,张江发展到地区22个模式,只是区别在于中关村的模式可以共享一个国家级园区的代码,这些园区统称为一个园区进行计算,张江22个园区因为各自拥有独立的园区代码,所以在榜单里面作为分别的个体来计算,这也解释为什么之前的统计表里面,中关村作为国家级园区综合实力非常强,张江各个省级园区包括张江的国家级的核心园区也是表现非常强的。

接下来来深入四个一级维度,数据打开一点,产业园区各个维度表现,区位潜力这个维度上,园区对外的交流物流练习的能力,认为一个园区可达性决定人流、货流,资金流的往来,非常核心的,非常基础的一个要素。

特别一点我们广州的园区很明显地冒了出来,大湾区的地方高速交通网络非常发达,前两天出了一道题有哪个园区30公里范围内拥有三个机场,只有这一个园区做到了,30公里范围有3个机场,就是广州的高新区,深圳、广州、佛山都可以覆盖到。

我们也打开了东莞的区位,30公里范围里有28个高铁站,两条城际铁路可以连接高新区的网络中去,不管是通过驾车的方式都能在一小时之内从松山湖达到深圳的保安机场,非常便捷的交通位置,获取了很好的资源。

第二个维度是人才引力的维度,园区跟城市一样的,必须紧紧抓住最优质的人才,这个纬度里面引入了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每一个园区里面目前工作人口的规模,工作人口的密度以及园区周末居民的数量。

大家看到右边这张大图,散点图,红色点就是我们选择各地的高新区,黄色是各地的经开区,两条红线代表园区的工作人口密度,一个是园区人口的潜力,稍微展开解释一下潜力。潜力这里我们融入了产权融合的概念,不仅考虑一个园区人口的增长率,2021年相比2020的工作人口的增长,也看到了,同样去关注了,园区周边常驻居民的增长。

这两个维度的交错下,红色的点迅速冒出来,像张江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深圳高新区、这些高新区不仅拥有非常高工作人口的密度,同时周边快速的吸引各种各样的人住过来,驻扎在这边周围区域中间,从园区走向社区甚至是小的城市。

下一个维度,产业动力的维度上,关注行业优势创新支撑三个方面。企业活跃度这个维度上我们用到量子数据的数据,提供园区内真正活跃的企业包括企业的增长率,同时引入智能招聘的数据,通过企业的数据和招聘岗位这些一起看企业的活力究竟如何。行业优势维度上,主导产业如何,主导产业更大的范围里面究竟有怎样的行业优势。创新支撑就是非常好的话题,任何园区发展需要创新要素的集聚,像园区周边的数量,包括城市级别的一些创新的数据,我们纳入进来。

最后结果显示,北京的中关村,深圳和上海三座园区产业动力上表现最佳。

具体的数据上,刚刚提到我们企业活跃度里面同时引用了企业数据和招聘数据,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过去一年比较动荡,有一些园区像中关村,像武汉东湖,这些园区的企业数量出现了回撤,中关村和武汉东湖他们的招聘岗位的需求在增长的,怎么解释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园区内部可能发生了一些企业的转型或者升级,生态的优化,像中关村的快手抖音这些公司去年有大量的招聘岗位的释放出来。当然表现更好的是一些企业数量、招聘岗位都在同时双生的园区,比如说深圳高新园区,比如说北京的经开区,这些数据上关注到的过去一年的变化。

中关村集聚的比例是最高的,其他的高新区比如说像杭州高新区、大连高新区,在信息软件服务拥有更多的更高的企业占比。

主导产业这个领域没有产业的优劣之分,所以意识到制造业的园区主导产业制造业的园区像温州的高新区,江苏的园区他们制造业集聚度更高,他们上下游一个园区里共同生长。说了这么多解释,传达一个理念就是说产业培育其实是帮助园区在行业层面建立优势最重要的根基,每一个园区在这块上有很多努力,数据记录了下来在这个维度上被我们抓上了。

最后一个维度,这也是相当于每一个工作在园区人非常关心的,每天日常使用到的设施,配套活力的生活服务便利度维度里面,运用到园区的咖啡馆,园区便利店的力度,感受到日常使用到的餐饮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模服务下我们看各个园区周末的大型医院数量,周边中小学的数量以及公园的数量,大型的公共设施和小的服务设施两个方面共同来探究一个园区的配套活力。

其实在这个维度是省级园,张江高新区的黄浦园,国家级的园区看北京中关村,上海虹桥以及长沙的园区在这个纬度上表现更突出。

这里放了两个案例,一个案例是上海的朋友非常熟悉的,上海的浦江园,距离上海市中心20公里的地方,我们很惊讶发现,这么远的地方,园区咖啡厅的密度参观的密度实现中心城区完全媲美的状态。他们有意识引进了品牌的中小学,现在的浦江镇聚集了很多年轻的家庭,整个的园区活力,整个镇的活力非常强,理解为产权融合的代表。

右边四个图是大湾区的城市,我们做城市榜单有很深的感受,去城市便利店,餐饮店都是他们的强项,全国冒得出头的强项,看一下四个城市高新区里面生活服务配套如何。结果就是第一张图是深圳,深圳在各个维度上表现最棒,另外三个城市有明显的跌落,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其实这些园区里面,服务配套的语境园区方做的事情,真的做出表现,一定会在数据上被记录下来,另外三个城市在整体层面其实整个环境都很棒的情况下他们园区的设施配套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最后想说几个做完整套榜单做那么多数据的感受,最大的感受在很多年前我们大家都知道,很多头部的城市一个高新区,一个经开区。但现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数据上来看,高新区和经开区之间数字上的分化变的越来越明显,这里选举三个城市,南京、杭州和济南,各个城市左边这个数字是经开区的数字表现,右边是他们的高新区的数据表现。黄色的部分是企业密度,绿色的部分是餐饮的密度,明显看到三个城市不管是企业密度还是餐饮密度,高新区的密度远远超越经开区。

我知道很多人认为,经开区引入外资企业为主要的目标,更值得关注的一点,高新区服务设施的配套引入上面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这个是一种运营意识也是一种软实力。

看完头部一线城市表现之后,新一线城市有园区,表现非常的强劲,关注到了这样三个园区,长沙、武汉、西安,这三个城市的高新区在人才和产业这两个园区运营方非常看重两个维度上非常有突破的表现。长沙的高新区人才吸引力有一定的帮助,像西安的高新区,创新支撑,企业活跃度可以排在首位的。

最后也是我刚刚提到的一点也是我个人感受非常深的一点是,我们所有园区都关注企业,关注招商关注人才引进,数据上来看,拉开差距是什么?园区的配套活力,我刚刚反复强调的,就是园区运营方主动的去运营,去招引那部分,黄色的点第一你们会看到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是很大的跌落,我想再次提出的,各个园区之间,其实配套活力的竞争,这部分软实力的竞争可能才是未来真正的企业招引的竞争。

今天演讲到这里结束,最后非常感谢三位合作方对我们整个榜单的支持,谢谢。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