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富贵论》旨在探析富贵之道、助力共同富裕

2021-10-08 17:32:57

作者:桂泽发    责编:张健

知识能力持续提升、精神修养不断涵育的同时,财富积累也在与时俱进。财管实践使我对于富贵关系、富贵之道有了逐步深入的理解。学习研究和工作实践过程中,我对富贵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便开启了富贵之道探索之旅。

本文为对《富贵论》作者桂泽发博士对作品的解读:

《富贵论》由来

围绕富贵关系以及富贵之道写点东西,这个想法由来已久。我出生在皖江北岸一个叫方庄(桐城学派方苞故里)的小山村。很长时间一直与贫穷打交道,脱贫致富是年少时执着的梦想,“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激励我寒窗苦读、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知识能力持续提升、精神修养不断涵育的同时,财富积累也在与时俱进。个人学习成长经历,使我对相依相促的富贵关系和循环渐进的富贵之道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别样的理解。

我读研期间的研究方向是《资本论》与中国市场经济。《资本论》的重要观点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家为富不仁、富而不贵,“……如果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因而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富贵兼修的理想社会。“富贵”问题是我打开《资本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一把钥匙。

博士毕业后,我到交总行工作,有幸接触到财富管理并长期跟各行各业高净值客户打交道。在了解他们为富之道的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努力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竭力保富求贵、追求基业长青的心路历程。然而,由富及贵并非轻松自在,财富传承过程中,“贵”的缺失和不足,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困扰。财管实践使我对于富贵关系、富贵之道有了逐步深入的理解。

几年前,我有幸到甘肃庆阳,以常委副市长的角色参与金融扶贫,过程中真切感悟到,扶贫要结合扶志。如果没有激发起穷困者深藏不露的“贵气”、自强不息的骨气、穷则思变的勇气,再多帮扶举措其效果都要打折。只有富贵兼顾,从精神上激起他们的斗志,鼓励他们发奋图强,并在政策和配套条件上精准配置,才能真正助力脱贫致富。老区金融扶贫经历,使我对于富贵之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秉持正确的富贵之道,是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学习研究和工作实践过程中,我对富贵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便开启了富贵之道探索之旅。

《富贵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就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鼓励劳动致富、创新致富;在宏观政策上要促就业、保民生、补短板。同时,要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帮扶机制。可见,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政策制度层面的问题,使人们能够共富、方便共享;又要解决思想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使人们愿意共富、自觉共享。《富贵论》研究富贵关系、探析富贵之道、倡导富贵精神,为共富目标稳步实现提供了微观思想基础和内生精神动力。

论著影响下的《富贵论》

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资本论》等一批相关经典著作对我影响很大,我从中汲取了十分宝贵的理论与智慧养分。亚当·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使其享誉学术界,成为“经济学之父”。《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大卫·休谟的《人性论》是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认为如果人们彻底认识了人性的范围和能力,我们在这些科学中将会取得极大的变化和改进;聂云台的《保富论》(即《保富法》)用佛学观点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

约翰·阿特金森的《财富论》(又名《财富的科学》)对现代商业的结构和行为及对其中的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和占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法国埃里克·芒雄里高教授的《贵族论》,既是社会学论著,又是历史研究,不仅带领着我们去认识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吸引着我们去领会它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联,而这又间接地揭示了我们和历史的关系;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著作《幸福论》认为使自己幸福是人的第一个责任,幸福是德行的前提,少了幸福则没有德行,如果缺乏取得幸福的条件,就缺乏维持道德意志的条件,追求幸福与逃避痛苦都是幸福的表现,逃避痛苦同时就是追求幸福;福泽谕吉的《文明论》认为,任何时代,社会上下愚和上智的人都很少,大多数是处于智愚之间,与世浮沉,庸庸碌碌,随声附和而终其一生的。

英国马凌诺斯基的《文化论》阐述了作者对文化的基本主张、浓缩了作者对科学文化理论探索的精华,代表了早期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最高成就;宗开宝的《共同富裕论》,概述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轨迹,总结和评价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及共同富裕的实践;等等。

这些穿越时空的巨著对于《富贵论》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国富论》、《资本论》、《财富论》、《保富论》等经典著作中的很多观点都对本书第一篇“富论”部分直接产生影响;《道德情操论》、《人性论》、《幸福论》、《贵族论》、《文化论》等则在第二篇“贵论”写作过程中有着重要贡献。《文明论》和《共同富裕论》则对第三篇“富贵之论”的写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就以经济学为例吧,《国富论》和《资本论》都一样认为,资本家是贪婪、自私的,是富而不贵的。但不同的是,两者研究的逻辑体系和路径是不同的,前者认为人的自私性能带来市场经济的原生动力,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努力奋斗,市场机制将每个个体的行为调节到效益最大化的轨道上来,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而人们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是可以通过“道德情操”修炼而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两者结合就能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业长青;后者则认为,资本的剥削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必须彻底推翻,建立没有剥削、平等和谐、富贵平衡的新社会。《共同富裕论》更是站在政治和理论高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全面构筑共富之道,为《富贵论》的写作导引方向、注足养分。

理财与富贵论的关联

银行理财也好,财富管理也好,都是2005年前后兴起的。在这之前,人们的可投资金融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后来存款渐渐多了,考虑“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出于对存放位置的考量,便有了多元配置的概念;再后来,又更多强调资产配置中的时间因素,于是便有了主动理财的概念;加入理财行列的客户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个性化,于是便加入了人的“意识”因素,“以人为本”的财富管理便迅速发展起来。

财富管理在快速繁荣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衍变与深化,一些紧密相关的非财富因素也陆续进入视野、加入到财富管理的考量体系中来,如财富管理中顺带考虑健康管理问题、教育问题、移民问题、传承问题、慈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本质上并非“富”的范畴,而是已然进入“贵”的领地。单纯财富管理已经涵盖不了这些“非富”内容,是时候要郑重提出富贵管理概念、建构富贵管理体系,作为财富管理的升级和补充。

可以说,富贵管理是在前面银行存款、多元配置、主动理财、财富管理之后从内涵到外延的进一步拓展,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综合化、深度化落地和进一步有效彰显。

《富贵论》的努力方向是:循着主动理财-财富管理-富贵管理的螺旋上升实践过程,总结其主要特点,梳理其逻辑机理,探究其背后规律,从而尝试在理财学、财富学基础上进一步尝试研究富贵学,使理论始终跟随、涵育并指导实践过程。行共富之道、穷富贵之理、究财富之术,是《富贵论》的梦想和初心,更是责任与使命。

《富贵论》的理论体系。

《富贵论》包括:富论、贵论、富贵之论。

富论,着重阐述富能、富相、富道三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富能为本,富相为表,富道为里。本分表里,表随里定。富论倡导要坚持科学的观富、谋富、创富、守富和用富之道,以此改善富相,提升富能。

同样,贵论着重阐述贵能、贵相、贵道三者间的关系。贵能为本,贵相为表,贵道为里。贵论倡导要坚持科学的聚知、聚能、聚精、聚德和聚灵之道,以此改善贵相,提升贵能。

富论、贵论基础之上,就是富贵之论。着重阐述富贵相依、富贵相离、富贵相通、富贵相融、富贵相熵的客观规律和辩证关系,倡导要借助富贵相依的“向心力”,克服富贵相离的“离心力”,用好富贵相通的“凝聚力”,统筹富贵相融的“协同力”,培育富贵相熵的“生命力”,实现富贵平衡有序、人生和谐幸福。

三个理论的支撑点落在对十二个基本概念及其原理的阐释上。这包括:富能、富相、富道、贵能、贵相、贵道、富贵相依、富贵相离、富贵相通、富贵相融、富贵相熵、富贵商论等。《富贵论》这“一个体系”“三个理论”“十二原理”,都是建构在对幸福论、文明论、贵族论、财富论、共富论等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之上。在一定意义上,富贵之道也是幸福之道、文明之道、共富之道。

《富贵论》是一个自成一体的思考体系。在讨论三大理论、十二原理过程中,为阐述方便,笔者提炼和运用了一些分析框架和推演模型。如:“简易配资”模型、“五性组合”模型、“元角分”模型、“富贵循环”模型和“富贵量能转化”模型等。期望模型的运用,能使论述深入浅出、简洁易明。

对富贵精神的理解

《富贵论》是一个思考体系。它顺应幸福人生的富/贵两线,尊重富、贵各自特色与成长规律及相互间的相辅相成与生克转化,倡导“遵道、正相、赋能、协和、通融、熵律”,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幸福人生。其中:“遵道”强调要遵守富道、贵道以及富贵之道;“正相”强调要端正优化富相(趋向贵富)和贵相(趋向尊贵);“赋能”强调要提升富能和贵能(量能、质能、品能协调提升);“协和”强调要利用富贵相依、克服富贵相离,促进两者相辅相成;“通融”强调理论上促进富贵相通、实践中助力富贵相融,促成富贵和谐共生;“熵律”强调要优化耗散结构、持续熵减做功,提升富贵人生的质量和有序性。“遵道、正相、赋能、协和、通融、熵律”这12字就是我理解的富贵精神。

富贵之道的现实性

金融进入新时代。资管规模迅速上升,越过百万亿元大关;科技融合紧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互通持续升级;创新持续进行,业务模式、金融产品、业务流程、销售渠道迭代频频;监管日益强化,强监管、深穿透、严要求不断加码;开放循序渐进,向民营资本、非金融行业、外资和互联网开放金融大门……

在技术加速进步、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加速转型过程中,不少人日益感知到生活中时常存在的悖论现象。如:社会在发展,麻烦没减少;技术在提升,安全在减少;收获在增加,满足在减少;寿命在增加,健康在减少;交流在增加,信任在减少;合作在增加,斗争没减少;物质在增加,快乐在减少;选择在增加,危机没减少;效率在增加,质量在减少;财气在增加,贵气在减少……

财富在增加,幸福没增加。出路何在?《富贵论》以为,人们的幸福感也是一个组合、一个体系,包括安全感、获得感、存在感、悦纳感、成就感等。以富贵之道为指引,坚持熵减做功,梳堵减耗,拨乱反正,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富贵论》中在一些章节对个人财富管理者和投资人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此处不再展开了。这里着重强调两点:

一是要重新审视自我财富管理策略。在市场瞬息万变、社会转型加速的今天,我们要重新反思和梳理前些年形成的财管策略。尤其要重新审视人的财富与物的财富、个人财富与家庭财富、实体财富与金融财富、财富创造与财富传承、人工理财与智能财富、自主理财与委托财管、专业服务与增值服务、财富外拓与财富内守、资产集中与财富分散、财富规划与理财计划问题。要在财富管理之道上早作规划、严格自律、从长计议、持续成长。

二是要提前做好富贵筹划。通过系统规划,增强熵减,增加秩序性,减少紊乱和无序,提升机体的活力和生命力。《富贵论》就富贵筹划提出了一个框架,包含八大模块20个方面。个人可参照了解自身现状,科学制订奋斗目标,确立发展思路,制定行动计划。富贵筹划完毕后,认真执行,一段时间(如一季或半年)后对照检视,进行后评估和细化完善、持续跟进。

(作者为交通银行总行私人银行副总裁)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