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以DMC为主的有机硅产品价格不断突破新高,近期有机硅DMC市场主流报价达到36000元/吨,年初以来涨幅超过60%,此价格也打破去年的行情高点,再度刷新2019年至今的历史高点。
申港证券指出,原料金属硅价格持续上涨,有机硅成本支撑仍然存在。虽然国内企业未来几年仍然有新产能投放,但是新能源车以及光伏等新兴领域的需求有望逐步释放,整体供需格局依旧向好,有机硅DMC有望维持高度景气。
性能优异的新材料,运用广泛
有机硅,主要指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硅微粉与氯甲烷反应得到的产物。有机硅单体主要有甲基氯硅烷、苯基氯硅烷、甲基乙烯基氯硅烷、乙基三氯硅烷、丙基三氯硅烷、乙烯基三氯硅烷、γ-氯丙基三氯硅烷、巯丙基三氯硅烷和氟硅单体等。其中甲基氯硅烷是最重要的有机硅单体,用量占有机硅单体总量的90%以上,是整个有机硅工业的基础和支柱。
由于有机硅聚合物兼备了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性能,因而具有耐高低温、抗氧化、耐辐射、介电性能好、难燃、憎水、脱膜、温粘系数小、无毒无味以及生理惰性等优异性能,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纺织、电子电气、化工、轻工、医疗等各行业。
原料成本支撑较强
申港证券认为,近期有机硅价格持续高位主要受市场供需格局改善和上游原料上涨的影响。作为有机硅的主要原料之一,今年以来,原料金属硅价格快速上涨,对有机硅成本形成支撑。截至9月初,黄埔港金属硅421价格接近3万元/吨关口,同比上涨超过100%。考虑到2021年金属硅新增产能较少,短期内成本端的支撑仍在。
供应端:今明年为高速投产期,年均产能增速可能超30%
近十年海外单体产能增长已基本停滞,有机硅全球产能逐渐向亚洲转移,而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有机硅有机硅单体及中间体生产国,产能和产量占比分别从2013年的47%、39%上升至64%和60%。根据硅业分会数据,在2015-2020年期间,中国聚硅氧烷进口量和出口量复合增速(CAGR)依次为5%和13%,依次为15万吨和24万吨,我国成为聚硅氧烷净出口国,并从总量上实现100%自给率。
据SAGSI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聚硅氧烷生产企业11家,合计产能169万吨,在建产能105万吨,基本在2021-2022年集中投产,如果项目均如期投产,供应端产能年均增速将超30%。
需求端: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将是市场重要增长点
目前我国有机硅消费比例最大的是建筑、电子电器、电力和新能源、医疗及个人护理等领域。预计未来5年,在有机硅众多的下游应用领域中,建筑、电子电器、纺织、个人护理等仍将是有机硅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光伏、新能源等节能环保产业对有机硅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建设、3D打印、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新兴领域将是有机硅材料未来的市场增长点和突破点之一。
根据硅业分会数据,中国有机硅消费市场从2010年的47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121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0.0%,达到同期GDP平均增速的1.5倍。从人均消费量角度看,人均有机硅消费量与人均GDP水平基本呈正比关系,而且低收入国家有机硅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弹性更大。目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人均有机硅消费量约为0.7kg,而西欧、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接近2kg。硅业分会预计2020-2025年中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增速将维持10.8%左右,到2025年国内消费规模有望达到211.6万吨。总体而言,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有机硅消费需求仍有巨大增长潜力,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亚洲市场,人口基数大、人均消费量低,未来将成为全球主要的有机硅需求增长区域。
具备双重高壁垒,行业集中度正快速提升
有机硅生产存在较高的技术难度和环境负担,一方面有机硅单体生产存在工艺复杂、生产流程长、设备投资大等因素导致进入壁垒较高目前仅有少量的公司具备充足的技术积累并实现规模生产。另一方面行业存在资源壁垒:有机硅的生产高度依赖上游原材料硅块,工业硅的生产消耗大量的硅矿石和能源,而且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稳定优质的工业硅原材料供应来源成为有机硅生产的基本保障。
政策上,近年为缓解有机硅产能过剩的局面,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明确规定,新建初始规模小于年产20万吨、单套规模小于年产10万吨的甲基氯硅烷单体生产装置属于“限制类”,这意味着行业的进入门槛被提高到20万吨,初始投资额至少20亿元,高行业准入门槛有望促成行业将集中度快速提高。
2020年底国内有机硅厂商共有11家,包括合盛硅业、新安股份、兴发集团和东岳硅材等,其中前五名企业的合计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60%,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东岳硅材:公司是有机硅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具备年产30万吨有机硅单体产能,公司募投项目将于今年四季度投产,届时公司将拥有年产60万吨有机硅单体产能,新项目投产后,深加工产品更加丰富,新材料属性继续加强,有望实现估值、业绩双升。按目前行业趋势和产品价格测算,招商证券预计二季度和三季度公司业绩大概率环比大幅增长,未来三年复合增速超过30%。
新安股份:公司拥有年产10万吨金属硅产能,规划新建年产10万吨产能,产业链配套持续完善,同时拥有三氯氢硅年产8万吨产能,部分产品用于外销。公司同时生产草甘膦和有机硅并形成协同效应,稳步推进“成为硅基新材料和作物保护领域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者”的战略目标,逐年提高中高端产品销售比例,稳步推进终端化战略,新材料属性增强。2021年上半年公司生产经营恢复常态,核心产品草甘膦、有机硅受行业供需关系影响,景气度持续上行,并推动业绩大幅增长。
合盛硅业:公司是全球工业硅和有机硅双龙头,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明显,现有工业硅设计产能年产73万吨,位居全球第一,有机硅设计产能年产93万吨,位居国内第一,公司持续深化“煤电硅”产业链一体化,电力及原材料等配套完善,成本优势显著。未来公司将持续扩产,同时向下游延伸走向高端化,新疆鄯善二期年产20万吨硅氧烷及下游深加工项目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同时规划在云南建设“水电硅”循环经济项目,届时公司产能规模及产业链优势将大幅领先同行。
兴发集团:公司现拥有有机硅单体产能年产36万吨,通过自建、并购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形成了年产7万吨110胶、年产8万吨107胶、年产1万吨密封胶、年产1万吨混炼胶、年产1万吨特种硅油、年产0.8万吨白炭黑等有机硅下游配套产品规模。同时基于掌握的先进生产工艺以及与宜昌园区内草甘膦装置的有效协同,公司有机硅生产成本控制能力居行业前列。
5月17日,公司公告,拟进一步建设有机硅新材料一体化循环项目(包括年产4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配套年产5万吨草甘膦、年产30万吨烧碱生产装置)。项目建成后,结合内蒙兴发现有年产5万吨草甘膦及热电装置,将最终形成完整的“磷-硅-盐”产业链循环,彻底解决内蒙兴发生产草甘膦所需氯、碱原料稳定供应问题以及副产氯甲烷销售问题,将从本质上提高公司利润水平。
截至今日中午,足金金价较前一日的价格又有所上涨,纷纷创下新高。
业内人士称,受益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电力系统核心的电网设备市场需求将保持长期稳定,产业链企业可抓住机遇实现产品毛利率、业绩双增长。
沪硅产业并购重组获新进展,实现对二期300mm大硅片核心资产的全资控制,未来高端硅片的顺利扩产能否为沪硅产业带来可观利润?
从整体来看,双方都展现出了一定诚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