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黑白电视机,每逢碰到信号差的时候,就会看到满屏的雪花在闪烁,并且伴着“吱吱吱”刺耳噪声。只有调到正确的频道上,这种噪声才能消失,画面才得以呈现。
雪花与刺耳声音的出现,实际上是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噪声电波的干扰。只有经过解调器把它消除掉,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电信号。
因此,想要获得清晰画面,降噪成为必须的选项。
1、噪声究竟是如何被放大的?
不仅仅在物理世界上,在投资世界上,噪声更是无所不在。很多时候,投资之所以出现失败,并不是因为信息太少,而是因为太多。
市场上每天的信息成千上万,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出现变异,进一步裂变成为各种各样的噪声。当某些噪声逐步走向极端化时,就引发严重的“群体极化现象”,逐步发酵成为“有毒资讯”。
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代著名行为金融学大师、著名的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在《噪声》一书中提到的现象。
群体极化是指人们在相互交流时,往往会提出比原有倾向更加极端的观点。群体极化是群体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群体互相讨论后,增加了噪声,行为极端诡异,其结果往往是破坏性的。
丹尼尔·卡尼曼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在7个人的群体中,如果大部分人都认为在巴黎设立一个新的办事处是一个好主意,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最终讨论的结果变成:在巴黎设立一个新的办事处是一个极好的主意。
在股票投资上,群体性心理导致的观点极化,也经常出现。乐观的时候,人们认为这只股票值100块,经过群体极化后,会认为它值200块,甚至300块、400块。悲观的时候亦如是。
群体极化的现象大量存在在财经论坛上,存在在卖方分析师的研报上,存在财经频道的电视节目上。这些都是噪声自相强化的结果。
2、为什么会出现噪声交易者?
权威人士的观点很容易产生信息瀑布效应,对整个群体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人们倾向于加入某种流行性观点,并非因为这种观点是最正确的,而是因为这个观点的学习成本最低。
信息瀑布导致噪声进一步裹挟民意,形成链式反应,越滚越大。信息瀑布效应会放大噪声的影响力,让成千上万的普罗大众成为追逐股价波动的噪声交易者,其产生的危害更是难以想象。
噪声交易者并不拥有真正的信息,他们存在的唯一优点是为这个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波动,这种情况在A股特别常见。
在我们看来,那些容易反应过度的人,都是缺乏区别噪声和信号的能力。我们越是频繁寻找信息,越是被噪声所干扰。比如股票价格的波动,你观察股价频率以每小时计,和以每月计,两者的信噪比可能分别是0.05%和0.5%。
也就是说,观察频率越高,越是被无用信息包围,得到的噪声越多,随机性也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你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变得超级巨大。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提出者费雪·布莱克曾经说道:
“价值投资者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去证明投资能力,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很多噪声。这些噪声催生了一些所谓的噪声交易者,而这些噪声交易者围绕着噪声在做交易,最终他们的交易行为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噪声。
这种噪声进一步去影响很多的噪声交易者。于是,整个投资市场就变成了价值投资者与噪声交易者之间对抗的游戏。”
3、噪声的副作用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曾提到噪声导致的过度干预,给人们造成的严重副作用。
他说,如果你想加速一个人的死亡,就给他请一位私人医生。越来越多的医生像一个神经过敏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职业道德,将噪声作为过度医疗的理由,对病人予以干预,最后却产生越来越多的医源性损失案例,成为一个个人间悲剧。
世界级歌手迈克尔杰克逊的突然离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私人医生过度进行医疗干预的结果。
不仅在医疗领域,在经济决策领域同样也存在着过多的噪声。
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长达17年,在他掌管期间,美联储持续量化宽松,汇率长时间被人为压制。在后来的经济学家看来,格林斯潘是导致美国经济走向脆弱的最大幕后推手,最终导致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格林斯潘作为能够影响全球经济命脉的重要人物,身边有着数据采集部门的支撑,得到很多“及时”的信息,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反应过度,将噪声视为信号,拿鸡毛当令箭。
他的微观管理将美国经济拖入混乱的泥潭,让全球各大经济体共同遭殃。比如,格林斯潘曾经一度关注克利夫兰真空吸尘器的销量变动,认为以此就能掌握美国经济确切的走向。
同样,噪声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投资上,财经媒体产生的绝大部分资讯都是噪声的产物。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资讯空前丰富,你陷得越深,得到错误信息的概率就越大。
媒体的添油加醋,使得我们与真实的世界越来越隔离,我们误以为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其实是媒体给我们制造了认识世界的错觉。记者对风险的错误理解导致我们总是忘记审视我们内心真正的风险偏好。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变得越来越脆弱,我们所仰仗的投资信仰,也在这些噪声中惴惴可危!
所以,在股票市场上就诞生了这么一句股谚:“爱看新闻的人,离愚蠢仅一步之遥。”
4、在投资决策中,如何克服噪声的负面影响?
① 首先,用长时间框架来做决策
《优势投资法则》一书作者谭昊认为,在时间的巨大作用之下,周期越长,时间的过滤作用就越大,有效信息就能够水落石出,分析信息的性价比得到提高。反之,周期越短,信噪比越低,噪声对投资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在长时间框架中思考问题的同时,要在大样本的角度中看问题,避免由于小样本而导致出现盲人摸象式错误决策。
在短时间尺度上,资产价格的涨跌类似随机漫步。在这个充满随机性和噪声的世界里,因果关系并不是线性积累的,一个人不断地盯盘,不断地投入情绪,不断受噪声刺激,最终的结果只会徒劳耗费精力,投资决策偏于情绪化。
短时期内,不仅来自外界的噪声数量巨大,来自内心的噪声同样巨大。
一个人每天头脑里会产生6万个念头,密密麻麻的念头比苍蝇还多。可想而知,一个人内心当中的噪声是多么巨大。
事实上,儒家的正心诚意,道家的清净无为,佛家的菩提无树,无一不是追求内心走向澄明之境。一个人只有不断修炼境界,内心主动降噪,才能在主观上达到“万物无我”的超脱境界,具有慧眼识珠的心境,做出点石成金的最佳决策。
② 制定投资纪律,严格执行
噪声的反义词不是安静,而是纪律。
《噪声》一书认为,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声,而且没有办法完全消除。
但是人们可以不断降噪,从而提高做出好的决策的概率。降噪的方法则是制定严格的规则或方案,严于律己。在这个充满噪声的投资市场中,自律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制定规则并执行规则,比单靠一个人的直觉判断来得更加靠谱一些。
所以,一个逻辑自洽的投资体系,比单纯靠感性来支撑的决策习惯更加有效。原因在于:一个运行良好的投资体系,受限于纪律和规则的约束,能够过滤掉绝大部分的噪声。
5、结语
知识的敌人并不是无知,而是已经掌握知识的幻觉。无知的根源也不仅仅来自于偏见,更大程度来自于对噪声的饥渴和依赖。
有一句很经典的观点,令人醍醐灌顶:噪声没法证明自己不是噪声。
在电影《教父》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很说明问题,“花半分钟就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可悲的是,那些对短时资讯充满饥渴的人,永远无法明白这一点。
(金斧子集团创始人兼CEO)
自欧洲能源危机发生以来,部分欧洲国家对核能的反感已经减退。
报告显示,欧洲的FDI不太可能立即复苏。
阿吉特谈投资AI:随时做好准备,机遇到了马上投入
“新加坡也许是一个岛国,但我们不能有孤岛心态”,黄循财提醒道。
斯佩尔曼参与家族事业后,转向亚洲古董,并于1976年在伦敦开设了一家东方艺术艺廊。他发现自己偏爱雕塑,并对跨文化的影响力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