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巴黎协定》第六条基本敲定,全球行业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第一财经 2021-11-15 17:36:55

作者:康恺    责编:冯迪凡

英媒预计,《巴黎协定》第六条基本敲定后,大量资金可能将流入林业碳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碳补偿项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近日闭幕,补上了《巴黎协定》遗留下来的最后一块拼图:如何通过各国合作来减少碳排放。这将带来哪些投资机遇和风险?

据外媒估算,这可能会释放数万亿美元商机,各方将投资关于保护森林、建设可再生能源设施和其他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大量资金可能将流入林业碳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项目。在摩根士丹利看来,化学品制造商等使用传统能源较多的行业将面临更大成本压力,对于这一领域的投资或迎风险。

路孚特首席中国电力与碳分析师蔺苑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巴黎协定》第六条以国家为主导,市场和私有部门为主体和抓手,动员私营部门资金应对气候变化。这有望使国际间合作探索出新模式,零散存在于全球多个区域间的碳排放机制将有机会在未来互认互通。对于各产业而言,全球减排量开发、减排量指标互认的第三方咨询或迎机遇,而高碳排放企业若不能及时绿色转型,其碳成本或将持续上升。

《巴黎协定》第六条基本敲定(来源:新华社图)

碳补偿项目或迎商机?

《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初衷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困难或减排成本高昂的国家,可以从减排量已超过其承诺减排量的国家手中购买碳减排信用额度。

蔺苑认为,《巴黎协定》第六条基本敲定,意味着联合国框架下的减排量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将以新的面貌问世,全球减排量开发商(如森林碳汇开发商,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等)或将迎来机遇。同时,参考减排量机制的气候适应项目有望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增加获得更多市场。

对于企业而言,可参与碳抵消机制的项目通常分为两种。第一种为采用化石能源替代等方式实现碳减排,如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第二种为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到减排效果,如林业碳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

据外媒报道,目前许多公司已通过购买碳补偿积分的方式减排,包括微软、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和雀巢公司等。这些补偿积分由第三方机构认证,此类机构记录相关项目和积分,并确认它们符合特定标准。“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巴黎协定》第六条有可能成为碳金融、清洁能源和碳清除的重要驱动力。”微软碳项目主管威尔莫特表示。

投资管理公司Savills环境、社会及治理(ESG)部门认为,相对于主动减排,企业购买碳补偿积分拥有确定性较高,且成本较低的优点。首先,对于植树造林等林业碳汇方法,企业可以直观地看到树木并计算固碳量。其次,造林和重新造林全球平均成本约为10美元/亩,而以英国市场为例,该国碳补偿市场价格约为28美元/吨。

蔺苑还认为,由于全球减排量标准众多,《巴黎协定》第六条尚未定义细节内容,可以预期未来另一个需求增长点是:对不同标准下减排量进行互认的第三方咨询。

虽然许多公司购买了碳补偿积分,但它们表示不同的市场对碳补偿的核实方式不统一。去年,微软公司自己制定了尽职调查程序,以确定其交易的碳补偿积分是否达到了一定标准。

联合国表示,未来将提供一个框架,根据各方普遍能接受的标准来协调所有市场。比如,设定一个通用标准,明确什么样的项目有资格获得信用,并抵消了多少碳泄露。

化石能源企业碳减排压力增大?

摩根士丹利表示,随着全球碳定价政策扩大,化学品制造商等使用传统能源较多的行业将面临更大成本压力。法国兴业银行也在一份报告中提醒投资者,应减少对使用化石能源较多的企业的投资,污染较严重的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将更糟。

蔺苑表示,之所以使用化石燃料的高耗能工业的盈利空间将有所减少,首要原因在于上述行业的“污染转移”和“碳泄漏”的机会将减少。

“全球采取碳价体系的区域越多,就有越多的区域对碳排放行为进行约束。这意味着,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越难从对碳排放约束较高区域转移较低区域。高耗能产业的唯一出路是绿色转型。”她称。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化工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6%。如果以当前碳排放目标来看,该行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脱碳压力。到2030年,初级化学品生产的排放量预计需要下降10%。

蔺苑还表示,随着碳市场逐渐扩大,未来碳价格预计将持续走高,这将进一步增加上述企业在生产流程中的碳成本。

路孚特碳市场模型预期,占全球碳交易量近80%的欧盟碳配额价格将继续增长。在当前减排目标下,预计到2030年,欧盟碳配额交易价格将达到96美元/吨。

面对日益增长的减排成本,化工企业加大了对碳中和领域的投资。彭博社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间,化工行业发放了近140亿美元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贷款,其中大部分项目与减排相关。同时,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等行业组织也呼吁称,在当前化工等工业行业脱碳成本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政府需要提供一些帮助,如通过实施碳差价合约以帮助它们实现能源转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