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宽信用

2021-11-29 15:17:11

作者:任泽平    责编:张健

中国正在实验新型宽信用,兼顾长期高质量发展和短期稳增长: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从全面宽松走向结构性宽松,从房地产、传统基建到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新基建。

中国正在实验新型宽信用,兼顾长期高质量发展和短期稳增长: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从全面宽松走向结构性宽松,从房地产、传统基建到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新基建。

现代货币体系中,信用扩张经历“货币投放-传导渠道—融资需求”三部曲,分别对应“中央银行—金融部门—实体经济部门”三大主体。随着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宏观调控从“逆周期”转变为“跨周期”,信用扩张的方式也在发生转变。

从中国过去几十年宽信用实践看,经济依靠房地产、政府投资和出口等旧动能拉动,传统宽信用主要依赖基础货币投放和信贷传导渠道。1)货币投放上,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力,央行的作用在于被动投放流动性,经济下行时降准降息释放增量基础货币;2)传导渠道方面,在间接融资为主导的体系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贷渠道是信用派生传统主力,2012-2016年影子银行兴起,也成为重要补充,但均以数量型调控为主。3)货币流向上,房地产和传统基建凭借能够提供高收益安全资产,成为融资主力,在2016年达到顶峰,合计占社融80%、占新增贷款65%。传统宽信用效果显著,但当房地产金融属性超过居住属性,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金融体系资金空转,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逐步削弱,积累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难以持续。

新动能是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新基建等,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宽信用三大前提条件面临重构。1)基础货币方面,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动性越来越高,降准降息的使用越来越克制,转为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传导渠道方面,去杠杆、去通道、利率市场化,直接融资占比提升,数量型调控逐步向价格型调控转型,利率渠道重要性提升,资产价格、汇率与预期传导渠道发挥协同效应;3)融资需求方面,政策约束资金流向落后产能,引导流向实体经济、高科技、绿色金融领域。2019-2021年上半年,房地产占新增社融比重从29.34%下降至16.12%,绿色金融比重从8.20%升至12.71%,普惠金融比重从17.59%升至18.57%。新型宽信用符合国家发展方向,但目前体量尚小,需要匹配新政策工具、传导渠道,新的宽信用落地还尚待时日。

从美日欧宽信用实践看,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和传导机制较为完备,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乏力,不得不启动零利率、负利率、量化宽松、甚至直升机撒钱等非常规工具。1)零利率、负利率突破理论下限,倒逼商业银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引导本币贬值,改善出口,但超低利率无法改变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与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现实。2)量化宽松主要通过信贷渠道来释放流动性,从而改善金融交易环境与信贷可得性。大规模、无限制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易催生通货膨胀、资产泡沫、金融杠杆和债务风险,并带来一系列深层次社会问题;3)直升机撒钱是美国应对疫情冲击的极端方式,政府以税收返还、支票、购物券和直接发钱等方式,将钱转入私人部门的存款账户。直升机撒钱是最直接的宽信用方式,但无异于饮鸩止渴,推高通胀水平,变相激励“养懒汉”。从效果来看,美国经济复苏最为成功,欧元区复苏缓慢、日本陷入债务通缩循环,但共同问题在于大量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中,推高资产价格或通胀,难以撬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中国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既不重走老路,也不重蹈欧美覆辙。启示在于:1)新型宽信用关键在于融资需求端。过去只要基础货币宽松,基建、地产融资需求旺盛,带动宽信用立即见效,而新的发展阶段,宽信用效果主要看终端融资需求。2)激发融资需求既要用好政策手段,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培育市场主体自发、长效宽信用,形成良性预期。传统方式宽信用效果之所以显著,根本原因是形成“房企拿地-开发投资-土地财政-资产增值”的成熟闭环,在房价上涨、地方政府信用背书、金融资产刚性兑付三大预期支撑下,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居民四方均受益,因此融资需求旺盛,只要货币政策放松,宽信用会立即见效。新型宽信用也需营造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的商业模式闭环。3)政策方面,宽信用落地需配合预期明确、机制畅通的监管政策。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实践表明,明确的政策信号、充分的市场沟通、畅通的传导机制,有助于宽信用落地。4)新型宽信用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提出挑战。传统宽信用建立在有形资产抵押上,风险定价相对简单,未来随着越来越多新领域成为宽信用主力,金融机构打破定式,提高风险定价的能力。

新型宽信用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转型过程宜稳不宜急,避免“一刀切”,我们建议:短期宽信用,既需要寻找新的支撑点,但同时需要稳住基本盘。房地产和传统基建仍是我国当前宽信用的基本盘,2020年仍占新增社融50%左右,在稳增长、防风险、房住不炒、传统基建相对饱和的大背景下,宜稳不宜刺激。长期来看,宽信用的长效机制需要匹配经济新动能。一是从基础货币投放来看,建议理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目标,避免目标冲突,引导发挥合力。二是从传导机制看,我国在稳信贷、疏通利率渠道等方面仍有进步空间,三是,宽信用的最优解仍在于形成既符合政策导向、又符合市场规律的融资需求,碳减排、新基建、新消费、促进就业和鼓励生育等将成为宽信用的选项。

风险提示:跨周期难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新型融资主体无法完全替代房地产和基建的作用。

(作者为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