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重”压力下11月经济增长放缓 | 中国观察

第一财经 2021-12-28 14:41:39

作者: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编:马绍之

11月主要经济数据显示,虽然增速明显低于疫情前的水平,但是经济仍然保持增长。

12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1月主要经济数据。数据显示,虽然增速明显低于疫情前的水平,但是经济仍然保持增长。我们的月度数据模型显示11月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依然低于4%(见图1)。因此,除非12月份出现较大反弹,否则第四季度的增速很有可能会低于第三季度的4.9%。疫情前的2019年,全年GDP增速为6%。

好的方面是,工业增加值从9月的低点持续反弹。11月同比增长3.8%,令人惊喜。第一财经研究院调研的首席经济学家的预测均值为3.6%。

供应瓶颈得到缓解,中国工业从中受益。11 月国内原煤产量继续增加(见图 2)。另外,11 月煤炭进口量约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比 2019 年 11 月高出近 70%。12 月第一周煤炭库存创两年新高,煤炭供应回升减轻了电力短缺对工业的影响。电力短缺曾在第三季度严重影响工业生产。

11月,国内半导体产量在9月大幅下滑后连续第二个月增长。半导体进口也在11月出现反弹。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5表示,半导体供应的改善支撑了汽车生产更为强劲的增长(见图3)。

虽然中国的工业正在回升,但服务业进一步停滞。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放缓至3.1%,还不到疫情前增速的一半。尽管中国的新冠肺炎感染率远低于世界其他地方,但消费者仍对人际接触频繁的活动持谨慎态度。餐饮销售额9月和10月均小幅增长,但11月同比下降了近3%。

谨慎的态度也在更普遍地影响消费。11月的零售额同比仅增长了3.9%,比10月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这也令接受第一财经研究院调查的经济学家们感到失望,他们预测增长4.4%。

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虽然有所复苏,但消费者信心仍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9月,只有2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增加支出,低于2019年27%的平均水平(见图4)。调查表明,与疫情前相比,消费者对自己的收入和就业前景仍然更加悲观。这种谨慎可能会转化为更高的预防性储蓄。

消费者的悲观情绪也正在影响房地产市场。在上半年表现非常强劲之后,房地产市场的销售额急剧下降。住房需求疲软导致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下跌(见图5)。虽然较小的三线城市的房价自1月份以来基本没有变化,但更令人向往的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房价较年初小幅上涨。

虽然指标依然强劲,但11月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略微变差。例如,11月调查的失业率为5%,2019年平均为5.2%。然而,11月的失业率较10月的4.9%略有上升。此外,平均周工作时间减少了0.8小时。

国家统计局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超额实现了政府提出的新增1100万个城镇就业岗位的目标,截至11月,已新增超过1200万个就业岗位。超额完成这个目标是惯例,而不是例外。2015至2020年间,平均超额完成了27%。笔者估计,到今年12月,将“仅”超额完成16%(见图6)。

不出所料,国家统计局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表明,制造业的就业情况仍然健康,而服务业的就业情况正在变糟。2021年以来,制造业PMI中的就业指数一直远高于2019年的平均水平(见图7)。

另一方面,非制造业PMI中的就业指数正趋向远离2019年的平均水平,表明该行业劳动力市场走弱(见图8)。

财政政策拖累了经济增长,而货币政策大体上是中性的。

今年到目前为止,赤字较2020年要小得多(见图9)。在名义GDP增长10%的基础上,预算收入预计增长8%。截至目前,收入在增长14%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5%。今年和2020年的累计余额之差接近GDP的2%。

3月份召开的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表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在引导货币和信贷稳步放缓之后,年底前这些指标的增速可能在9%以内,或与名义GDP大致同步。虽然近期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的一些再贷款工具的利率有所下降,但货币政策似乎是中性的。

展望未来,这种低速增长将持续多久仍未知。政府非常重视确保奥密克戎不会在中国传播。例如,政府强烈建议我们不要在女儿们学校放假时离沪。我们可能优先去崇明岛度假,而不是海南岛;我们可能选择乘坐地铁和出租车出行,而不是飞机。

政府对经济增长缓慢的容忍度将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态势。在本月上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领导层强调,面对需求收缩、供应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保持“稳定”。明年的政策组合必须平衡好几个因素。

控制金融风险仍是首要任务,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可以预计,政府将增加对5G网络、超高压输电、高铁和电动汽车充电站等“新基建”的投资。财政政策也可能将以增强社会保障为导向。这不仅符合中国倡导的共同富裕,还可以减少预防性储蓄的需求,从而促进消费。(作者柯马克〔Mark Kruger〕系第一财经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