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标Oculus,又一公司进军VR硬件,VR将迎真元年?

第一财经 2021-12-29 10:12:53 听新闻

作者:刘晓洁    责编:刘佳

1000万台是行业爆发的“奇点”,VR已经走过了幻灭期,慢慢走向价值回归。

元宇宙还远,但VR很近,乘着元宇宙的东风,沉寂几年的VR行业再度火热,越来越多互联网科技企业发力这个赛道。

12月28日,旗下拥有比心陪练和网鱼网咖的玩出梦想继续进军第三业务,发布了一款YVR一体机,迈出了VR的第一步。

发布会现场参会者体验YVR一体机

玩出梦想方面表示,本次发布的YVR一体机,是国内少数对标Meta(原Facebook)Oculus Quest系列的VR产品。搭载90Hz高清显示屏、高通XR2芯片、六自由度(6DoF)交互模式,3999元的定价,意味着YVR走的是高端路线。

YVR 首席科学家Dr.Frank在采访中透露YVR的技术团队来自美国硅谷人工智能算法团队以及国内VR行业企业,招徕了来自网易、商汤、大疆等企业的人才。对标Oculus Quest,YVR努力减少VR普遍具有的眩晕问题。据他介绍,Oculus Quest已经能把眩晕做到非常低,通过测量其延迟小于5毫秒,这个范围内大部分用户已感觉不到眩晕和恶心。通过对算法和硬件的优化,YVR的延迟也达到了这个水平。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体验了YVR观影和游戏,通过调整设备松紧,画面的确可以做到相当清晰,没有眩晕感,不过依然存在佩戴一定时间后设备过重压脸的问题,这也是目前VR设备的通病。YVR一体机的重量为595g,在同类别产品中已经较有竞争力。目前市场最受欢迎的设备Oculus quest2重量为 503克,大多数用户也表示,使用时间长了会有压脸、比较累的体验。

尽管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但VR行业或许已经度过寒冬期。

此前哈视奇科技创始人沈浩然表示,公司在2016年VR元年进入VR领域做游戏,当时觉得VR的春天来临了,但后来发现是冬天,“今年元宇宙大热,VR内容制作的春天应该真正到来了,现在可以感受到温度。”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消费级VR头显销量达1250 万台,VR 内容总收入达20 亿美元。就在上月,市场消息确认,发布一年后,Oculus Quest 2的销量已经达到了1000万台。业内认为,1000万台是行业爆发的“奇点”,VR/AR趋势已现。

今年VR融资也愈趋火热。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1月,AR、VR相关的融资已经达540多亿,相比去年的230亿多了一倍以上。

过去几年市场曾出现过几次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创业投资热潮,也遭遇过寒冬。Dr.Frank认为,相比此前,当下VR行业在各个方面有了提升和进步,包括硬件体验提升、算法跟踪提升、内容建设提升、行业标准的建立、头显的品类多元等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龚焱认为,2016年市场上充满了泡沫,但VR已经走过了幻灭期。“过去几年都是寒冬,现在整个VR行业慢慢走向价值回归,走向曲线的第四个阶段。”

目前VR硬件市场已经形成初步的格局。IDC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Meta(原Facebook)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达到75%,这主要由于Oculus Quest 2产品实现了巨大增长。其次Pico、DPVR、HTC分别位居二、三、四位,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5.7%、4.5%。

除以上品牌外,包括苹果、索尼也在VR领域发力。据了解,苹果旗下首款VR/AR 产品N301 迭代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后期,预计将在2022 年正式推出。而索尼的下一代VR 头显PS VR 2 将向下兼容当前PS VR 所有游戏作品,届时或许将拥有内容资源方面的天然优势。

国内各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在VR领域押注。今年8月,字节跳动花费数十亿美元收购了Pico作为其VR 业务产品,早前小米与Oculus合作拥有VR 产品Mi VR,而爱奇艺VR一体机奇遇目前已迭代至第3 代。此外,阿里于8 月底成立杭州数典科技新公司,经营范围包含VR 设备制造。

2021 年被誉为VR 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真元年,虚拟现实产业也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商务部在今年印发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通知中提到,“加快以新技术促进新装备新设备应用,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型信息产品,推动 5G+4K/8K、VR/AR 技术产品融合应用。”12月21日,上海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鼓励企业加紧研究未来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交互的重要平台,适时布局切入。”

走过寒冬与幻灭期,在政策利好和消费市场需求提升的背景下,VR行业迎来春天。Dr.Frank认为,行业未来会有新的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出现,其核心是对消费者的洞察,科技和人文的完美结合,市场期待那一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