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年过万亿”,大连底气何来?

第一财经 2021-12-31 14:35:07

责编:王茜

又一个城市或将加入“万亿”俱乐部。

日前,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在中国共产党大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表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保持全市经济较快合理增速,力争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万亿元。

这意味着,未来3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需要保持每年8%左右的增速。按照这样的增速,到2022年,经济总量可以达到8300亿元;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9100亿元;到2024年,经济总量就可以达到1万亿元。

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19个城市地区(不含直辖市)生产总值超过了万亿。

对此,大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吴开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连距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与大连的城市地位是不匹配的。只有加快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经济规模,才能更好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事关城市地位和未来发展

作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又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柱力量,大连的经济总量常年牢牢占据东北三省前列。

不过,“万亿”大关始终难渡。

2012年,大连GDP率先达到7002.8亿元。时隔8年,大连GDP仍然徘徊在7030.4亿元,难以突破。在这种形势下,加快跻身“万亿GDP城市”,成为大连摆脱徘徊、破冰突围、争先进位的历史抉择和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大连人对城市晋位升级也有着强烈期待。“大连具有独特区位环境优势,在全国、全世界都享有很高声望。大连人的家乡自豪感格外强烈,对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大连所处位次格外关注,对‘前有标兵越来越远、后有追兵越来越近’感到着急。这个时候,新一届市委提出挺进万亿GDP目标,大家都觉得非常提气。”在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公共与社会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沈毅看来,大连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是多重使命使然。

首先,大连肩负着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的政治使命。先导先行需要一定的规模、速度来牵引和带动,做大体量的过程同时就是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全面技术进步的过程。只有加快壮大经济规模,才能更好发挥大连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作用。其次,这是大连引领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责任。东北振兴看辽宁,辽宁振兴看大连。大连是辽宁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在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引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龙头城市。龙头越是高昂、越是有力量,就越能带动都市圈整体向上发展。2024年大连率先挺进万亿,提前1年完成“十四五”体量跃升任务,能够对后来城市提供宝贵经验。再次,这也是大连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和速度、规模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实现质的稳步提升的过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来支撑,并从经济体量壮大来体现。只有不断做大“蛋糕”,才能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更多分配红利。

沈毅还认为,从人口流动的趋势来看,大连也不该过久徘徊于“万亿GDP城市”的门槛前。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2020年GDP超万亿元的城市无疑是人口增长的“明星城市”。而大连的人口集聚已呈现特大城市能级,城市人口达到745万人,其中城区人口达到521万人,首次进入到特大城市行列。这进一步表明,在东北人口外流条件下,大连是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体现出一定的人口虹吸效应。“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是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特大城市的新身份让大连更有人气儿、更有吸引力、更有发展底气。人口的规模效应有助于市场壮大、促进消费和推动产业分工细化,这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能。

机遇“变现”的路径——存量更优 增量更大

深入探究这座城市的机理,就会发现大连自然禀赋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开放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巨大。新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大功率内燃机车、第一座深海钻井平台等都在大连诞生,时至今日,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地位都至关重要。2021年的前三季度,大连经济增速达到9.4%。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核心竞争力日益提升,2021年1月至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增幅比1-10月提高0.3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领跑全省,部分指标逆势上扬,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大连经济较强的增长韧性和良好的增长态势。

据介绍,进入“十四五”,大连还有多重利好加持。不久前,国务院先后批复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东北板块、辽宁沿海经济带板块迎来重大利好政策机遇。大连拥有神州第一开发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片区、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重大开发开放平台政策支持,在先行先试方面有空间有条件。只要措施得当有力,就会形成先发改革优势,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

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给大连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大连以港立市、因海而兴,拥有3.0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11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基础良好,涉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海洋学科众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放大海洋优势。

如何将国家赋予的政策优势更好“变现”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大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在新时代振兴发展征程上展现大连新作为,奋力实现振兴发展“十个新突破”,加速推进“两先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三个中心”建设。

振兴发展“十个新突破”即做强综合实力,在加快壮大经济规模上实现新突破;聚焦营商环境优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建设创新策源中心,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动“三个中心”融合发展,在提升城市功能上实现新突破;构筑开放发展新优势,在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在建设东北亚海洋强市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城乡统筹,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实现新突破;坚定文化自信,在提升城市软实力上实现新突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在第一个“新突破”中,就明确提出“奋力挺进万亿GDP城市”。“‘三年过万亿’,是我们的时代责任,也是市委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对此,我们有坚定的决心,也有必胜的信心。”吴开华表示。

目前,大连市委、市政府正在围绕“三年过万亿”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分年度、分地区进行任务分解。中国共产党大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坚持“定了干”,精准“算了干”,奋起直追、全力攻坚。坚持项目为王,谋划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新增投资量。健全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机制,紧盯主要经济指标,层层传递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效盘活“沉淀”项目、唤醒“沉淀”资金、处置“沉淀”资产。及时跟踪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状况,做到真实准确、应统尽统。坚持奖罚分明,硬化目标任务,加大督考力度,兑现结果应用。

按照这一思路,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抓好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改造升级“老字号”,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围绕重大成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集成电路装备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重点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深挖增值空间,发展高端聚乙烯、聚丙烯、专用化学品等;培育壮大“新字号”,不断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做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做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盘活存量方面,积极推动数字赋能,通过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5G示范应用,提升产业能级。着力建成绿色石化1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2个两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汽车、中高端消费品工业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培育增量方面,坚持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抓好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数字产业,积极发展生命安全、洁净能源装备、新材料等产业,超前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和先导产业。通过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最终形成“存量更优、增量更大”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

做大城市经济规模,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需要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党代会报告把太平湾合作创新区、长兴岛经济区、金普新区等重点区域作为支撑大连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逐一明确了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将打造“港产城融创”为一体的东北新蛇口。创新区规划面积约260平方公里,将大力发展以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以综合物流供应链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两年现雏形,五年成规模,2035年实现港城深度融合,2050年前建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之城。

作为我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长兴岛经济区“十四五”期间将聚焦深度开发“原字号”,通过恒力石化等头部企业加大对精细化工领域的进一步投资扩产,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流程优化和技术升级,建设现代绿色石化技术引领区。同时,深挖产业链增值空间,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烯烃、芳烃等产业链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利用,提升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等下游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通过延伸加工和补链发展,形成产品更丰富、链条更完整、体系更完善、与下游其他产业关联度更高的中下游精细化工产品集群,形成石化全产业发展体系,彻底改变我市石化产业“油头大、化尾小”的局面。至“十四五”期末,力争石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00亿元,石化工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初步建成功能分区明确、产业结合紧密、项目布局有序、公用工程统筹、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和谐的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作为东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金普新区拥有自贸试验区、国家经开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众多“国字号”开放平台。将努力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大连数谷、中关村信息谷、大象慧云、华为超算中心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000家,推进 “揭榜挂帅”项目100个,新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20个以上。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连高新区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科技创新中心。围绕打造“产业数字解决方案供给中心”目标,构建“1+6”特色产业体系。

金州湾临空经济区将依托大连新机场建设高端临空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约82平方公里,未来将对标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成国际航空中心和国际开放枢纽。聚焦航空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文旅、科技创新等高端临空产业,谋划新会展中心、智慧物流港等主导产业项目。

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沈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3年,大连GDP需要年均增长800亿到1000亿元。应该看到,受疫情、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不足、供应链安全挑战等因素影响,实现这样的高速增长并不容易。作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跳高队”、辽宁沿海经济带主引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大连依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但是,大连已经展现出了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化压力为动力,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稳的基础上努力“摸高”实现既定目标。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