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男孩郑皓予是个可遇不可求的神童(昵称小予),目前在地处上海徐汇区的高安路第一小学就读一年级。他的父母都是税务系统的青年骨干和党员,都在上海受过很好的系统性的教育。小予喜欢深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成语、自己会通过字典解决;遇到陌生的概念,父母和老师就是他的解说员。慢慢地父母和老师感到压力很大,提议小予拜我为师、他欣然接受;我以一财作为交流媒介。
在去年的下半年,小予通过父母的手机了解我在第一财经日报上发表的中国经济或国际经济评论文章;居然都看得懂!今年一财是他自己订阅的,我问他为什么喜欢一财?他告知:一财的报道和文章很有思想高度、适合深度阅读和提升自己认知能力。有时候他还很注意收看第一财经电视节目,现场图景的专题报道往往很吸引他。他和我约定品读一财纸媒上的某篇报道时,我也要表达意见、让他知道我以前的经历或者是我的独立思考。以下就是今年一月七次共同阅读记录:
一、全职妈妈困境
一月四日,一财第十二版商业人文刊发记者吴丹从北京发回的报道——《全职妈妈困境困境背后是育儿过度私人化与公共服务的缺失》。小予告诉我:“全职妈妈的议题,之前在家里也讨论过。现在可以认为全职妈妈也是份职业,养育孩子照顾家庭非常幸苦。国家提倡三胎政策,全职妈妈的任务就更重了。孩子长大了,妈妈回归职场也很困难。所以,要给予经济、幼儿抚养、再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他还注意到:小伙伴中的全职妈妈,在紧盯孩子补课上特别偏执!
我告诉小予的是:我七岁是一九七四年,当时国家经济属于短缺状态;如大米、鸡蛋、牛奶、猪肉和食用油等生活物资,都要凭证和凭票供应。那时相当于今天全职妈妈的概念叫家庭妇女,往往家里有三个孩子以上而自己不工作;不工作意味着没有收入,完全靠爸爸的工资和老人的补贴;家庭生活水平很低,自己地位也不高、一般不出席家长会。出现全职妈妈,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标志。
二、汽车芯片短缺
同天一财第四版大事件内容,刊发记者李溯婉从广州发回的报道——《车市调查:跨年提车成“缺芯”后遗症》。小予对此很有兴趣,询问为什么会出现汽车芯片短缺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出现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开车也琢磨汽车零部件行情的父亲郑帅告诉他:主要是受疫情冲击的严重影响,因为芯片制造目前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当前疫情反复,导致产能滑坡严重。对此,小予认为中国应该加大投入并自主研发芯片,不能依赖别人和依赖进口。他还希望能尽快解决。
我的判断是:芯片短缺属于卡脖子课题,已经引起国家发改委等国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在十四五规划中已进行专项安排。中国企业研发能力目前也在加强,地方政府也在集中财力布局新园区。一些理智的跨国公司,还是愿意积极推进和中国伙伴的芯片合作、毕竟中国市场的增长性吸引力更大。不过,中国全境要缓解汽车芯片、手机芯片等短缺状态,我估计还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够突破。
三、美国高速困境
一月六日一财头版第六拦,刊发记者孙卓从华盛顿特区发回的案例报道《美参议员被困高速27小时:“我们的基建设施怎么了”》。小予读后很有感触地和妈妈宋爽说道:“美国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在中国的。我们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第一时间解放军叔叔就会出现,帮助大家渡过难关,没有电、也可以从其它省份调过来。”小予还认为:美国基础设施的承受力很差,已多次出现大断电了。
对此,我的评论是:中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突出表现就是全国一盘棋。高速公路作为中国基础设施的强项代表,连接着各个城市、而各个城市和乡镇之间在去年已经实现完全的等级公路贯通。我曾经系统地考察过浙江省的高速公路和乡镇公路连接网络,早就发现公路养护是门大学问、但不能成为大生意;美国社会完全由私人资本掌握公路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就使得类似基础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的承受力很薄弱。而且,美国各州财政实力不同;在维护公路的互通上同床异梦。
四、减税降费政策
一月七日一财第二版刊发的社论题为《减税降费的“及时雨”,要浇灌出更多“专精特新花”》,这让小予父母更自豪其职业的使命感。小予说:“妈妈告诉我:一方面减税降费让企业有更多资金用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国家不仅出台了普惠性政策,还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出台了特殊政策,帮助这些行业渡过难关。另外,还有和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个人所得税改革,让大部分人个税缴得更少了,拿到手里的工资更多了。原来实施减税降费好处有这么多,难怪被一财的社论称之为‘及时雨’。”
我也特别赞赏这篇社论,全面把握了新年的政策精髓、同时也觉得国家层面的设计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意义,实际上也在营造更加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和个人创业氛围。目前,除了规模型企业经营,还有微型企业、夫妻创业、个体就业等微观经济的活力需要呵护;在旅游景点和市区街角,这种活力也被称之为“烟火气”或“市井气”。减税降费,包括降低市场经营的租金;能促进就业面稳定。
五、小米落户案例
一月十一日,一财头版第六拦刊发记者缪琦发自上海的案例报道——《小米们加速“落沪”,他们看重上海“内外兼修”》。爸爸郑帅的读后感是:小米们纷纷“落沪”,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小米们看重的,不仅是上海的创造力和辐射力,也是长三角产业链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潜力,但更重要的是对上海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可。高效的项目接洽与落地,让小米们充分感受上海速度和政府效率。而小予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海,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上海,还会有很多新发明新创造;长三角是个韧性大市场。
我告诉小予的是:目前的营商环境、包括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理念和政府高效率服务的水平,实际上是经历了十五年的打磨才获得的境界。我是从二零零七年开始明确研究政府效能课题的,到二零一七年才觉得有明显的改善。之前,小米如果要落户上海、至少要进行一年的商务谈判;现在一个月就可以决定了。同时上海和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络、信息联络和资金周转,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六、制鞋业的变化
一月十二日,一财第九版公司秘钥刊发记者王海发自上海的报道——《制鞋产业大迁徙,中国出口少了4300亿》,统计基数则以2014年出口额为背景。这篇报道内容很翔实,但记者有其判断,小予、妈妈宋爽和我本人都有不同与报道的见解和补充说明。如小予就说:“妈妈告诉我制鞋业发展,依赖密集的劳动力、大规模的土地占有,给我们带来外汇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随着环保意识增强,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在国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产业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外迁是必然的趋势。我想,这未必是坏事呢,不制造鞋子可以保护好环境,发展农业、旅游业,还可以成立研发设计中心或者生产制鞋机器卖给其它国家,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呀”!
我的说明是: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中国吸收外资的主要代表;制鞋产业一度很红火,也吸引了中西部的劳动力奔向东南沿海,集中了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然而在本世纪的头十年,制鞋业已经成为低端产业的代名词;随着东南沿海用工成本的提高,这一行业已经失去就业魅力、不得不向中国西部省份迁移。而最近的十多年来,以台资为主体的制鞋业又不得不转移到柬埔寨、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更远的非洲国家。这是中国经济和劳动力素质进步的必然。上海郊区一些制鞋场地正好也实现腾笼换鸟,更促进发展品质!
七、宠物经济潮起
一月十四日,一财头版第六拦刊发记者缪琦发自生活的案例报道——《“萌宠爱无价”,宠物经济潮起》。报道指出:中国宠物经济行业进入了战略落地和融资上海的活跃期,并例举了宠物宾馆社交的最新动态。小予对这个城市话题特别感兴趣、他本身也喜欢宠物。他告诉我的是:宠物,不仅仅是大人们的“减压神器”,也是小朋友们的好伙伴,我最喜欢的宠物是小猫咪。妈妈的伯父家就有一只“圆”,猫如其名,长得圆滚滚的还有点骄傲;每次相见,我都想和它同吃同睡,实在太可爱啦”!他妈妈则告诉我:为了感悟这篇报道,小予还一个人在亲戚家住了一晚。不过,小予还发现目前很多市场游戏规则还没有建立、更没有统一的宠物法规;如是否允许专门的车辆可搭乘宠物、宠物可以入住宾馆的条件等。
我的感慨是:我小学时代到大学毕业后很多年,饲养宠物都被社会主流观点认为是“玩物丧志”。我读小学时的邻居家境不富裕,一窝小猫纷纷送人;其中最后一只希望我收留。我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小猫要吃鱼的,但那时菜场很少能买到鱼;于是我就学会了钓鱼。当时居家附近生态环境很好,步行一公里左右就能找到弯弯的河流;一边钓鱼,一边小猫陪伴着凝神。夕阳西下,总有收获;奶奶处理了鱼获之后,我和小猫都吃得津津有味。没想到,如今猫粮企业也可以上市融资了。当然,宠物市场今后还会细分和衍生,宠物社交的立法确实要开始了。
以上就是新年头半个月,我和小读者郑皓予共同品读一财报道的收获。我觉得深阅读是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孵化器,一财的功效就是让孩子从手机中解放出来!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