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基民巨亏背后的基金营销乱象亟待整治

2022-02-15 14:46:55

作者:许云峰    责编:许云峰

基金销售机构在互联网上的肆意营销,不少还存在打擦边球或有违规之嫌的宣传。

近期,A股市场风云变幻,公募基金抱团持仓的行业与个股持续下跌,让基民损失惨重。其中,权重股多为公募基金重仓的创业板指数从3500点以上跌至2月14日的2710点,一个多月跌幅超过20%。

公募基金可以坐收管理费,高位申购参与的基民则深受其害。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方是获利者——基金销售机构。过去两年多,公募基金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20年、2021年两年新发基金均超过3万亿元,根据中基协发布的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百强榜单,2021年第四季度“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合计为6.4609万亿元。发行规模如此之大,销售排名前列的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统计显示,传统的银行、券商渠道仍是主流,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独立基金销售机构近年开始崛起,截至去年底代销的股票及混合公募基金占比已达35%。例如,支付宝目前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12985亿元,远高于第三名的腾讯旗下腾安基金销售公司,后者仅1784亿元,也高于传统渠道领先的招商银行和五大行。

互联网时代,以年轻人为代表的新基民通过手机端APP购买基金成为潮流。如果基金代销机构利用人性“追涨杀跌”的弱点和年轻人热衷娱乐化的特征,大肆营销,让大量并无投资理财知识之人疯狂涌入,且大部分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购买的基金背后到底买了什么股票,个中弊端已不容忽视。

从股票和基金购买门槛来看,前者要高得多,需要到证券公司开户,且参与创业板、科创板等高风险板块需要数年交易时间和资金门槛。从风险角度看,股票型基金波动性未必比股市本身低多少,特别是近年流行的公募基金疯狂抱团,买入抱团基金的风险可能超过一般的股票。

而且,基金销售机构在互联网上的肆意营销,不少还存在打擦边球或有违规之嫌的宣传。

比如,销售机构在App上推送基金时,多冠有“精选”“严选”“金选”之类的词汇,意思是这些基金是平台“精挑细选”的。根据现行基金销售规定,独立基金销售机构是专业从事公募基金及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的机构,不得从事其他业务。这种主动性推荐基金的模式,为投资顾问属性,需要相关资质。即使有些机构具备投顾牌照,但在传统业务中投顾业务和销售业务是严格分开的,甚至分为买方和卖方不同的机构,为的是保持独立性,区隔风险。但如今,平台投顾业务选出的基金,既有链接可直接申购,还在销售首页展示,让投顾业务的独立性存疑。

需要指出的是,平台主动推荐的基金,不少是广告投放多或销售提成高的基金,换句话说是“夹带私货”。这也就是为何同时被不少平台“精选”,导致基民蜂拥而入进行申购。如葛兰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基金曾长期被多个平台主动推荐。从结果看,不少所谓的“精选”基金,往往都是销售火爆的爆款基金,因规模之大,抱团行为十分明显,也是近期回撤较大、让基民亏损严重的基金。以平台“精选”基金“常客”葛兰为例,管理的5只大基金2021年全部亏损,其中四季度单季利润共计亏损139.30亿元,如果今年未明显调仓,那么2022年仅过去一个多月又将继续亏损一百多亿元。

其实,监管层也注意到这一问题,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去年8月在基金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表示,基金业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机构经营理念不端正、急功近利;有的机构基金销售过度娱乐化,为博眼球打擦边球。这些现象与资本市场倡导的行业文化理念格格不入,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无利不起早,这些行为背后往往藏着商业利益,基金营销乱象亟待全面整治。若涉嫌违法违规,那么监管层应该及时查处并严惩,如果只是打擦边球,游走在监管的边界,那就应该建好制度、堵住漏洞。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