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众多巨头入局隐私科技 数据安全行业也内卷

第一财经 2022-03-09 16:28:06

作者:钱童心    责编:宁佳彦

Gartner预测,到2025年,隐私计算应用范围将覆盖全球一半的大型企业机构。巨头企业纷纷入局隐私计算技术,目前已经形成BAT、云服务商和AI科技公司多足鼎立的格局。

第一财经记者3月9日获悉,隐私计算技术公司光之树科技获第四范式和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近亿元A轮融资伴随着隐私计算在金融、政府、医疗等领域的众多场景中的应用落地,巨头企业纷纷入局隐私计算技术,目前已经形成BAT、云服务商和AI科技公司多足鼎立的格局。

最新宣布获得融资的光之树科技是一家从事底层技术研发的隐私计算科技公司,参与多项国家隐私计算技术标准制定,业务涉及金融、政务和智慧运营等领域。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此次参与战略投资的第四范式正在与光之树联合开发相关的隐私计算产品,但尚未对外公布。

巨头企业入局多足鼎立

近年来,数据安全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国内《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部法规接连出台,中国迎来了个人信息保护及企业数据合规的新纪元。如何在保障数据隐私要求的前提下,破除数据壁垒、完成安全多维度的数据融合,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深创投投资团队方面表示:“‘十四五’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有序推进我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迈上新台阶,隐私计算行业已来到全面落地的重要节点。”

隐私计算联盟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定义,隐私计算是指在保证数据提供方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一系列信息技术,实现数据在流通与融合过程中的“可用不可见”。

随着我国的隐私计算技术产业化快速启动,出现了大量隐私计算技术与产品提供商,并已经形成了几大阵营:以蚂蚁集团、腾讯、百度、字节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以阿里云、金山云、华为云、优刻得等为代表的云服务商;以及第四范式、星环科技、瑞莱智慧、华控清交、医渡云等科技和AI公司。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发现,目前全球在隐私计算相关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有1.7万余件,其中99%以上为发明专利,且已有超过6000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在隐私计算领域的专利布局主要集中于区块链、同态加密、差分隐私、零知识证明等相关的技术领域。

从专利申请人的维度看,目前全球在该领域专利储备量领先的申请人中,既有支付宝、华为、英特尔、微软等科技巨头,也有微众银行、VISA、平安科技、中国银联等金融行业的企业或机构。

解决多领域隐私保护的技术难题

目前在中国,隐私计算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已经领先全球。根据中国工商银行近期发布的一份《隐私计算推动金融业数据生态建设》的报告,借助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可信计算等手段,隐私计算技术已经能够针对普惠金融、联合风控、精准营销、反欺诈和信贷风控等数据敏感的金融场景进行应用。

而随着大数据统计分析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都有着强烈需求,隐私计算也正在推广至医疗、科研等更广泛的领域。以智能医疗领域为例,通过隐私计算,可以把多家医院的数据汇总到一起,联合对一个AI模型来进行训练,这样在保护病人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又能够提升算法对病例的分析能力。

根据咨询机构Gartner的预测,到2025年,隐私计算应用范围将覆盖全球一半的大型企业机构。未来几年将是技术产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快速升级,产业生态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

隐私计算的根本目的是让数据流通起来,解决目前隐私保护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用户身份匿名保护、敏感信息保护以及隐私信息安全管控等。例如用户隐私信息被采集后,数据控制权转落到网络服务商,而网络服务商往往缺乏足够的技术手段保证隐私数据的安全存储、受控使用与传播,从而导致用户隐私数据被非授权使用、传播或滥用。

今年两会上,隐私计算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专家建议,应鼓励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并完善数据流通的技术、标准和规则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懿宸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产业数据流通实现数字价值的提案》,建议加大隐私计算等技术投入,完善法律法规,鼓励技术创新,加快数字要素在各个行业的利用以及流通。

光之树科技创始人张佳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隐私计算有助于在不对数据现有控制状态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满足数据流通的现实需求。数据的’可用不可见’能够有效防止数据明文在使用时被复制而导致的数据滥用, 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她认为,隐私计算作为一种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合规经营,管理数据资产。但是除了计算安全性本身,隐私科技还包括使用授权管理、准入机制、准出机制、存证留痕、分级分类等围绕数据安全等更广泛的议题。而从隐私技术的实现目标来看,保护隐私的同时,支持数据价值分析的技术方案也可被列入隐私计算的范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