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疯涨后的碳酸锂 将如何影响市场与投资?丨投资人说

第一财经 2022-03-14 11:45:45

作者:蒋汉昆    责编:赵伟

近期碳酸锂的价格也是站上了50万元/吨的高位,这样的上涨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疯涨后的碳酸锂 将如何影响市场与投资?丨投资人说

熊昱洲嘉实新能源新材料股票型基金基金经理

上海交大金融硕士,本科为物理竞赛保送至中国科大

2015年7月加入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

历任行业研究员,重点挖掘汽车在新能源、智能化趋势下的产业巨变机会

现任嘉实新能源新材料股票型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1月26日起)

嘉实新优选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8月26日起)

当前碳酸锂价格大概率已处于顶部区间

第一财经:本期节目邀请的嘉宾是来自嘉实基金的基金经理熊昱洲先生。感谢熊总接受我们的专访。第一个问题,近期碳酸锂的价格也是站上了50万元/吨的高位。首先想请问,在您看来,这样的上涨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嘉实基金熊昱洲:关于碳酸锂的价格,我们觉得从商品价格来看,要精确判断它到底会涨到什么位置,或者说跌到什么位置,都是一件极难的事,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对商品价格所处的方位感有一个大的判断,它到底是底部还是中枢,还是一个偏顶部的状态。

如果说以现在的接近50万元/吨的价格来看,大概率是一个比较高的顶部的区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这样的一个价格下,大部分行业公司的盈利能力都是非常夸张的一个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公司的ROE,如果说以30万元/吨以上的价格,我们不说50万了,一个30万以上的价格,它们的ROE都是100%。相当于说资本投入的回报率,一年就能够回本,这样的一个盈利能力肯定是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所以说我们不能准确的去判断它是否还会涨,它会涨到什么样一个水平,但我们能够下的判断是,它大概率处在一个比较大的顶部区间。未来从长周期来看,这个位置大概率是站不住的,一定要往下去均值回归,这是我们对碳酸锂的一个看法。

碳酸锂价格飙涨锂矿股股价并未跟随

短期ROE过高盈利能力或难以持续

第一财经:我们也观察到,碳酸锂的涨价可以说是一条45度向上的直线,但是锂矿企业的股价却没有同步的表现,这是为什么?

嘉实基金熊昱洲:周期股的定价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我们知道周期股的商品的价格会影响到企业盈利,但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毕竟是个股票,股票的定价必须要基于对中长期的判断。往往对于周期股来说,如果价格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是市场一致认为它的可持续性比较差,就会出现类似的情景,商品价格暴涨,但是股票不涨,甚至股票开始有小幅的下跌。这种情景在过去其实出现过很多次。最近的一次就是去年9月份,当时市场特别兴奋,商品价格也在猛涨,但是周期股就没有上涨,甚至开始下跌。后面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因为过去来看,从很长的周期来看,股票市场的定价还是相对商品市场有一定的领先性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情景或情况,在历史上其实出现过非常多次。如果说这个价格不能往更高的平台去冲,就算它只能维持在这个状态下,对于股票的表现也是比较差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本质上就我刚刚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它现在价格分位大概率是在一个顶部区间的,它的ROE非常高,所以大概率是不可持续的盈利,也就会使得股票市场对它的定价,对不可持续的盈利,往往就会给比较低的一个估值,会形成这样一个定价的结果。

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但对终端汽车销售影响并不明显

第一财经:1月份的碳酸锂是刚达到30万元/吨的价格,3月份就突破了50万元/吨,这样的上涨,它向下游传递是否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您会担忧原材料的涨价影响到终端需求吗?

嘉实基金熊昱洲:从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传导肯定是必然的事情。因为碳酸锂的价格,就算是30万元/吨的价格,相比于之前涨幅也是不小的。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样一个价格的涨幅,对终端整车售价的涨幅其实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我们大概做过一个测算,10万块的碳酸锂价格涨幅,对于平均可能15万左右的车型来看,它的成本影响大概就是两三千块钱左右,而且很多整车厂在今年年初和去年年底,因为补贴退坡已经有过一轮调价了,这轮调价过了两个月之后,根据我们一些宏观的大数据跟踪体系,包括我们有一些微观的各种经销商,各种门店的调研,反馈说订单的恢复情况和接受度在春节以后都是比较不错的,也就是消费者对这样一个千元级别的价格上涨是有比较好的接受度的。这就意味着在30万左右的价格,向消费者的这一轮传导是已经完成了的。比如说观察一个多月之后,大部分消费者发现该买车还是要继续去买车,所以也接受了这样一个涨幅。

而且客观来讲,燃油车也是因为芯片短缺等各种各样原因,它的价格也是有所上涨,所以我相信消费者对这个幅度的涨价,接受程度还是比较好的。但至于要讨论碳酸锂50万元/吨的价格能不能传导,那就要讨论50万元/吨的价格能否持续。如果50万元/吨这个价格还继续顶在这样的状态下,我相信最后电池厂还是会逐步的去向整车厂传导成本的。但如果说50万元/吨的价格,因为国家各种政策,它回归到正常状态的话,我相信对市场的影响,对终端市场的影响就会更加的小。

4680电池将量产带动锂电池技术路线小幅演进

第一财经:近期我们也关注到松下将在美国建设一座大型的动力电池厂,为特斯拉生产4680电池,这样一款密度更高、效率更高的电池,您如何评价?它的出现对现有的电池竞争格局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嘉实基金熊昱洲:4680电池相当于是电池封装形态的变化,比如说有方形、有圆柱形、有软包等级别的封装。然后4680相当于是由原来的小一点的圆柱做成更大的圆柱,然后采用了一些无极耳的设计,包括加入了很多新兴的技术,像高镍,包括像硅基负极之类的各种各样的技术。它更大的变化是属于电池体系内部小的改良和改动,比如说往技术路线上做一些努力。但是4680现在所处的状态,是特斯拉刚刚产出了只能用在几千台车上的一个状态,相当于它后续的良率情况和爬坡的进展是需要时间去观察的。而且我们知道现在龙头企业对这方面各个技术路线都有一些布局,所以我觉得它更多的是属于在现有锂电池技术路线上的一个小的分支和小的演进,这是我们对它的一个看法。当然它肯定是一次很好的创新和微创新的改变,它未来会对整个锂电池性能等各方面,能够更好的去完成更大比例的渗透和替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像我们知道国内的几个龙头企业,目前都在跟美国那家公司做一些合作和前期的预开发。包括像国内的很多电池材料的产业链公司,都是涉及到了4680的这样一个趋势之中的。

大宗商品上涨对中下游公司估值形成压制

但大部分公司有能力将成本压力传导出去

第一财经:您如何看待近期像原油,包括大宗商品的涨价,对中下游材料类企业的影响是怎样的?近期我们也关注到部分光伏,还有新能源产业链相关企业的股价,也是受到了一定影响的。

嘉实基金熊昱洲:其实我们对原材料的上涨是有过一定的跟踪和了解的,但是根据我们与一些公司的沟通来看,其实绝大部分公司是有能力,无论是通过自己内部的一个技术降本,包括通过一些规模效应的成本减少,也包括向下游客户的传导,它其实都是能够把绝大部分的压力去传导出去的。所以我们觉得其实对盈利层面的影响可能相对小一些。

但这次原油价格的上涨,可能更多的是对估值层面,对整个偏成长类资产的估值层面是有一定的压制的。它背后的逻辑就是原油有一个大的上涨之后,可能预期全球的流动性收缩会更加严厉一些,是这样的一个预期,对整个市场、这些板块的影响,真正落到盈利层面的影响其实是比较小的。而且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经历过很多轮各种各样的成本上涨,也经历过很多客户要求的每年价格下降,它们都是有充足的经验和能力,把这部分的压力传导出去并消化掉的。

中长期来看当前新能源板块估值具备较高性价比

第一财经:熊总您投资的主要方向都是跟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相关的一些领域,近期经过这样的估值下调以后,您如何看待相关板块在今年的投资机会?会建议投资者在此时入场布局吗?

嘉实基金熊昱洲:如果我们去看这个板块的情况和状态,就必须要去讨论估值。可能很多人看了觉得涨了很多,觉得可能有点畏高。但是实际上我们说的是现在这个板块,比如我们说新能源电动车板块的龙头公司,就是中游龙头公司,它的估值水平大概处在2018年年底,整个市场也非常差,整个行业压力也很大的状态下的估值,大概整个龙头公司的估值在这样一个水平和状态下,平均可能也就是30倍左右的PE。这个估值大概是什么概念?我们刚刚说到,第一它是跟2018年年底那样的市场大底和行业大底的估值是类似的,这是第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横向对比估值,应该在全市场来说,大部分资产中的估值都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包括一些地产产业链,包括一些消费股,应该都能看到大批量的估值都是处在这样一个水平,甚至比这个还要再略高一些,所以我们认为估值从中长期来看,应该是有非常高的一个性价比的。

现在市场所担心的就是一些偏宏观层面的,或者说担心碳酸锂价格的上涨会不会影响终端的需求。一旦等到后续数据逐步的确认,等这个行业的景气度再得到一次确认,我相信对现在这样的估值应该会有比较大的纠偏。因为根据我们观察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智能手机,挪威电动车,都是在突破15%渗透率之后快速达到75%的水平。而且现在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和瑞典这样一些欧洲国家都在走类似的趋势。等它们的月度渗透率突破10%的一年后,渗透率都达到20%,两年后渗透率都达到25%--35%之间,三年后的渗透率都达到了50%多,都在往过去的一些经验靠近。所以我们觉得这样一个大级别的产业趋势,刚刚在一个15%--20%渗透率的起始期,这个行业未来的机会应该还是会精彩纷呈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