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冬奥会闭幕了,6图带你算算奥运这笔账!

2022-03-15 13:20:59

作者:圆周率    责编:胡文婷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的成功举办,让本届冬奥会周期圆满落下帷幕。

回顾本届冬奥,除了获得突破历史的9枚冬奥金牌和18枚冬残奥金牌,火爆全球的“冰墩墩”和其他冰雪消费更是让巴赫都忍不住“官宣”中国冬季运动的市场价值在2025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对比本届冬奥30多亿美元(不完全统计)的支出成本来说,北京冬奥会的价值不言而喻,显然是“不亏”的!

但梳理历届奥运收支发现,仅从奥运赛事本身的支出收入来看,举办奥运大多是不赚钱的。例如,韩国平昌冬奥会亏损了150亿美元,还有因为疫情延期的东京奥运会同样亏损上百亿美元。那么,是什么让奥运会成为一笔“亏钱”的买卖?奥运这笔帐到底应该怎么算?我们来看一看。

绝对“烧钱”的奥运会

奥运会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赛事,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无可比拟。随着举办规模的不断扩大,奥运会的成本水涨船高。回顾历届奥运会,会发现实际支出成本都超过了最初的预算,且大多数的超支率高达100%以上。

其中,奥运史上成本超支最多的一届是2014的索契冬奥会,超支率达到了289%。而东京奥运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延期一年,支出高达250亿美元,成为实际支出最多的一届奥运会。

其实每一届奥运会都离不开巨额的开销,举办一届奥运会对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和运营能力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大量场馆的建造、翻新,包括高标准体育场馆、奥运村、以及开、闭幕式的举办,城市基建费用的开销更是从几十亿美元至几百亿美元不等。举办地希望这些基建能够在奥运会之后持续发挥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昂贵的基建费用正是最不可控的部分。

超支的预算花在了哪里?

举办一个奥运会所要的开销到底需要多少,这笔帐很难算清。

一般来说,除了必须花费的一亿多美元的奥运竞标费用,一个国家要想成功举办一届奥运会,需要在至少三个方面做足功课,分别是场馆与奥运村建设费用奥运赛事运营保障费用和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我们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例,来看看通常一届奥运的相关支出构成。

3200多亿的开销主要由2800亿元的城市建设、220.73亿元的奥运运行保障和194.9亿元的场馆建设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占比最高的2800亿元城市建设费用主要用于基础设施、能源交通、水资源和城市环境建设的整体投资。这笔账虽然直接或间接地为奥运所用,但这些建设投资即便在没有奥运会的情况下也会进行,只不过奥运会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脚步,所以这项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完全计入奥运支出。

但从历届奥运相关支出来看,基础设施建设的花费往往是压力最大的部分。这一项对于发达国家或者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来说还算友好,其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已比较完善,大部分可以利用现成的。而对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有些设施得从零开始建设了,这一项费用往往是天文数字,成为整个奥运筹办过程中最大的压力所在。

北京奥运的第二大支出才是真正和奥运赛事相关的运营保障支出,也是真正和常说的奥运盈亏相关一项。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这块上支出220.73亿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服务板块,这其中就包括了电视转播运营费用和住宿、车辆和医疗等支出,费用高达50.92亿元,约占总支出的23%。除此以外,运营方面还包含39.62亿元的临时设施的建设和租赁支出,32.98亿元的通讯设备、计分系统支出,19.65亿元的能源能耗等支出。这220.73亿元的运营保障费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预算提供了27亿元,剩下的88%则是由北京奥组委支出。

另一个支出大项则是194.9亿元的场馆建设费,包括“水立方”、 “鸟巢”等大型场馆和奥运村的建设费用。这笔不菲的开支,主要是通过市场融资的方式获得,其中出资最高的还是来自地方政府安排,高达82.64亿。虽然在部分临建场馆上,北京奥组委也拨付了3.86亿元的资金,但这仅占整个场馆建设支出的1.9%。

综上,若不计2800亿元本来就要投入的城市建设费用。根据《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盈利约10亿元,成为少数盈利的奥运会之一。

奥运会靠什么赚钱?

北京奥运会是历届奥运会里为数不多盈利的,这背后有几个关键数据。

仅电视转播权的销售和TOP赞助费这两部分,北京奥组委就从国际奥委会拿到约40%的分成,86.7亿元。而更大一部分收入则来自北京奥运会期间创下历史之最的市场开发收入和加盟企业的数量,它们带来了高达98.7亿元的收益。此外,门票、住宿、收费卡、利息、资产处置等其他收入,也为北京奥组委换来了19.6亿元的收益。

从北京奥运会的盈收分布引出现代奥运会的四个“财富”密码,赞助商转播权收入门票收入许可经营收入

除了大家熟悉的电视转播权收入和门票收入,其中不得不提一下奥运赞助商,尤其是历届奥运收入的稳定来源:TOP计划(奥林匹克全球最高级别合作伙伴)。

TOP计划(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奥运会商业化的分水岭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拉开了奥运商业化的序幕。

洛杉矶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营销的转折点,它让一个竟然连银行户头都没有的组委会—下子赚了将近2.5亿美元,为奥林匹克体育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在此之前,奥运会做的都是赔钱的买卖,1976年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近10亿美元,而亏到血本无归的蒙特利尔奥运会和莫斯科奥运会,更是终结了政府出资主办奥运会的模式。

1985年,奥委会正式推出了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计划,即TOP计划。

TOP计划,以4年为一个周期,每期的赞助商总数控制在10到12名之间,且赞助商都是国际奥委会在全球最高级别的合作伙伴,他们向整个奥林匹克运动提供资金、产品、服务、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

国际奥委会严格规定每类产品和服务只能有一个TOP合作伙伴,这也意味着,加入TOP计划的企业,即拥有其所在品类的奥运全球独家营销权。凭借着奥运独一无二的全球影响力,早期参与的可口可乐、柯达、VISA等都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力,甚至超越对手跻身行业前列

在这种竞争下,松下、 3M、Atos、通用电气、Omega、保洁、三星、联想、Intel、阿里巴巴......一大批顶尖企业、新兴企业代表,都先后涌入“奥运会赞助商”这个高级企业俱乐部当中。

TOP赞助底价也水涨船高,从第一期的9500万美元一直攀升到第十一期10.03亿美元,30年时间里翻了10倍之多。即使在这种大浪淘沙下,可口可乐松下Visa三个“元老”品牌依然坚挺地出现在TOP名单中。

而从TOP计划开始,奥运会便不再局限于“全人类最大的体育盛会”,更是一张记录全球新兴商业力量崛起、产业格局变迁、区域经济兴衰的晴雨表。

早年的TOP计划中,60%以上的赞助商是美国企业,甚至在亚特兰大奥运周期有90%的美国TOP赞助商。而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赞助商中,我们发现美国企业的占比已下降至了39%。

奥运会四大财富密码

TOP计划营收虽然可观,但是收入由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国共同拥有。奥运举办国到底是赚钱还是亏损,还得看是否能够把握本土赞助转播权出售门票收入许可授权出售这四大财富密码。

密码1:本土赞助

即便奥运会TOP赞助商“卷”高了奥运营销门槛,但企业间真正的商业对决,最终落在了对于本土赞助的舞台上。

正所谓“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奥运会巨大的传播和影响力,深深吸引着那些力求增加品牌曝光率的商家,为此他们愿意一掷千金。以伦敦奥运会为例,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提供用于检测兴奋剂的实验室;矿业公司力拓奉上金银铜等金属,用于打造奖牌;就连运动员们想吃的糖果,都是由老牌生产商吉百利提供的。据统计,除去11家TOP的一长串的赞助商名单列下来,伦敦奥组委从他们手里收取了大约11.5亿美元。但要说真正“挖空心思”从本土赞助那里“吸筹”的,还得是延迟一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了,拿到近34亿美元的赞助费,创造了历史第一的成绩,是伦敦奥运会的3倍。

密码2:转播权出售

除了赞助费,出售转播权也是奥运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2004年悉尼奥运会之前,每届奥运会需要分配60%的转播权收入至国际奥委会。为了更好地促进奥运会的发展。在2004年之后,国际奥委会决定只收取转播权收入的49%。

即便如此,随着转播权售价的不断上涨,奥运会主办国分得的实际数额其实是呈增长态势。从04年悉尼奥运会的13.32亿美元转播权收入到16年里约的28.68亿美元收入,足足翻了两倍之多!

密码3:门票收入

如果有机会亲临现场,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在每届奥运会,光是售出的几百万张门票,就能获得几亿美元的收入。国际奥委会数据显示,1984年以来夏季奥运会已售门票占全部门票比重均超过70%,其中亚特兰大和伦敦奥运会售出门票最多,均超过800万张。而伦敦奥运会也成为赛事门票收入最高的一届,共获得9.88亿美元门票收入。

要知道门票带来的收益远不止票价本身,还关乎着观众在奥运举办国的旅游消费(住宿、交通、饮食……)等支出。最惨的还是东京奥运会,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原本预计9亿美元的票价收入几乎打了水漂,同时还在旅游、航空、餐饮、地产等行业的收入方面,不仅没有任何增加,反而比之平时还大幅下降了。

密码4:许可授权

许可授权,即特许经营人通过与奥运会知识产权人签署特许经营合同,并向其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而取得再其商品上使用奥运会标志、徽记、吉祥物等奥运会标识的权利。

1951年赫尔辛基奥运会首次发行了奥运纪念币,打开了往后历届奥运会发行周边产品的大门,奥运衍生品逐渐成为奥运会主办国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

除了邮票和纪念币等主流收藏品之外,一些另类衍生品同样受到部分收藏者的热爱和追捧。例如奥运纪念币、奥运主题彩票、奥运可乐罐等,这些收入对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北京奥运会就以1.63亿美元的许可授权收入遥遥领先。

奥运账单之外的经济影响

总的来说,能用数字说清楚的奥运盈亏,都可以称之为奥运会的“小账”,非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奥运大账。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筹办奥运会”意味着总需求的额外增加,对经济会产生“需求冲击”的影响。

举办奥运会,意味着增加当地基础设施的投资、奥运场馆及附加设施的投资、旅游服务的消费、各种体育产品与劳务的消费等等,而反观这类投资,也能产生“扩大举办地的产出、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影响。

所以仅从奥运会本身的收益支出,并不能完全体现奥运会的价值。

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自1984年以来的6届奥运会,奥运前18个月内,主办国的股票市场普遍呈上涨态势,GDP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幅。

以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例。韩国综合股价指数在奥运会前18个月内暴涨185%。而在1981年至1988年期间,韩国GDP的年均涨幅则达到8.9%的高点。可见奥运会举办期间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各类建设需求的集中增加能明显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在往后的8年里,这个数字通常会下跌,也就是所谓的后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这也可以从往届奥运会主办国的GDP走向中窥见一二。多国“奥运后8年”的GDP增长速率出现下降趋势,尤其是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后,希腊GDP还出现了负增长。

究其原因,很多国家为了筹办奥运会往往大兴土木,投入重金大搞城市建设、修建体育场馆,但之后又很容易出现场馆空置等情况,并且还要继续投入重金维护。

除了“低谷效应”,奥运会带来的提振效应,也很难持续很久。其中,前期筹备的巨额投入,后期能否进行可持续的经济维护,也是奥运会主办国需要考虑的大问题。像前文提到的蒙特利尔,无疑就是最糟糕的情况,整座城市的经济发展被债务拖累了30年。

算不清的“无形财富”

无论如何,奥运会的成与败,不应由单纯的赛事经济效益来评判。毕竟奥运会为主办城市及国家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经济层面,还包括改善城市建设、推动城市走向全球化等等,这样的发展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这本“大账”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奥运会早已不只是一项赛事,它能在短暂的时间里让主办城市成为整个世界的焦点,那是最好的展示窗口,让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文明等在最快的时间内被认识、信任。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奥运,能让体育精神体育运动在这个国家生根发芽,就像此次北京冬奥会不仅让全世界认识了“冰墩墩”和“雪融容”,更是成功带动了“三亿人上冰雪”,让巴赫都忍不住“官宣”中国冬季运动的市场价值在2025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

(作者:胡文婷 白杨 周忆垚 )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