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总是来得这么猝不及防。
牛津、清华的硕士、博士,开始扎堆中国十八线城市,甚至是乡镇,争夺一个体制内指标;
互联网大厂突然就不那么香了,连码农都集中转向了“制造新势力”;
还有……
只有大城市才能实现梦想的时代结束了。
▪︎ 8年前,曾有一篇阅读过亿的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喝咖啡是一个隐喻,代指身份、薪水和生活,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最宽的路是上学、打工,但无论如何都要进城,越大越好。
▪︎ 8年后,世事变迁,潮流逆转,《我奋斗了18年,终于不再需要陪你一起喝咖啡》。
要么是该有的都有了,活成了大家满意的样子;要么是,别人的风光和我无关,世界足够多样,大家各过各的,谁也不用羡慕谁,谁也不必干涉谁。
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数据汇聚到一起,让宏大的社会变迁直接落入眼帘、落到肩头、落在手边。
年复一年的人口大迁徙,现在正以千万级的数量下降。
8%、7%的增长落入了5%的区间。
从先发国家的经验看,到这个阶段,比较麻烦的事就是阶层差距会逐渐被拉开,上升变得越来越难。
所以,近些年的《世界不平等报告》一直在发出警告,贫富分化是未来三十年最大的麻烦。
但是在中国,我们发现了延缓或逆转这一趋势的迹象和路径。
在家门口就能把日子过好
新的机会,虽然收入低于大城市的打工人,但在县城却富有竞争力。
新职业就包括外卖骑手、二维码地推、人工智能培训师、无人机飞手……其中尤以外卖骑手数量最大,人们最熟悉。
未来的想象空间或许会更大。
国家大力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这一政策红利能让很多来自农村、在外地挣到钱的打工人近乎零门槛地在县城落户,这意味着这些县城新中产、新精英们能在县城买房、买车、孩子能上不错的学校,从而拉动了县城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当地消费以及消费升级,进而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不考虑绝对收入,他们在县城生活的质量和性价比丝毫不比大城市的同行差,甚至在诸多方面还能胜出。
于是,一批迥异于前一个世代的“新中产”应运而生,家门口的新中产大量和数字化的下沉相关。
有房有车,追求个人的全面提升,愿意在孩子身上投资,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一件事,随着互联网零工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崛起新一代的新中产。
也许,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这一社会现象将从这一代人开始走向终结。
青年此前的奋斗路径已经改变,中国新中产的崛起之路被改变:
中学或大专毕业就外出到附近的大城市打工,极少消费,大部分积蓄都寄回家乡盖楼、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和消费、以及家庭生活是完全分开的。
但回到家乡,曾经被分割的人生重新整合在了一起。
当中国一只脚踏上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要抬起另一只脚的挑战——
14亿人口的共同富裕;
传统制造业发展到极限,产业升级仍需要积累,高收入的工作岗位总是发达地区占比更高;
广大后富地区如何才能不被先富地区拉开更大的差距;
……
众多被选择改变命运的骑手,让我们看到了抬起另一只脚的可能性。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方位扩大内需”提升至首要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逻辑从“投资驱动”向“需求拉动”的战略转型。
2027年实现“六个新”,即山区海岛县发展迈上新台阶、县城承载能力实现新提升、乡村发展迸发新活力、城乡居民收入实现新增长、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共同富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2030年取得跨越式成效;2035年全省域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如今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地标,国际柳艺产业的重要基地。
江苏将聚焦“粮食安全”、“联农带农”、“共同富裕”、“人地关系”、“协同联动”五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