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棉花谋变

第一财经YiMagazine 2022-03-25 21:46:38

作者:许冰清    责编:蔡嘉诚

“丝棉缠绵,正蓬松扩张的,不只是棉花,还有整个中国……棉花活儿从来不简单,今日中国棉花史,也是一页农工生活史。”

这段简介来自于2014年公映的纪录片《棉花》。彼时,棉农、采棉工、纺织女工、中间商、出口机构都在为棉花的种植与流转奔波,“中国制造”之下不乏苦楚。此后几年,尽管中国棉花在种植、收获方式与流通等环节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棉花产生的贸易角力和价值观相争又使其在2021年成为高亮议题。

2021年3月24日,瑞典服装企业H&M集团此前发布的一份声明被曝光。声明称,由于“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已决定暂停在中国新疆发放BCI棉花许可证,公司将停止从中国新疆采购产品所需的棉花。此后,H&M及认可BCI标准的多家国际服饰品牌遭中国消费者抵制,在华业绩显著受损。“新疆棉”转而成为一个颇具民族自豪感的标签,并成为助推消费品“国货潮”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轮风波还让一本出版于2015年的历史著作《棉花帝国》在2021年春天迅速成为畅销书。书名中的“棉花帝国”所指并非中国,而是印度、美国与英国等更早之前借助棉花推动的一次大规模“全球化”浪潮。

近年来,亚洲国家重新界定了这个“棉花帝国”的中心和边缘,世界的注意力也随之转移——以规模而言,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同时维持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为保证棉花的战略地位与商业价值,已经有许多制度与技术改革都围绕新疆这个中国“棉仓”展开。其中有些尝试,彻底改变了行业的格局;另一些尝试,则仍在修正中国农民对于这种传统农作物的理解。

“后棉花时代”的产棉大省

2021年,新疆的棉花种植面积已超过3700万亩,以产量计算,中国棉花目前近90%产自新疆。换言之,当讨论“中国棉花”时,所讨论的可等同于新疆棉花。

受繁荣的纺织业需求影响,中国的棉花长期供不应求,很少出口,每年还要进口棉花予以补充。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棉花协会数据显示,在新疆棉花问题引发诸多讨论的2021年,中国进口了约214万吨棉花,其中美国棉花的占比接近40%。这一进口量与前一年基本持平,相较2019年则增长了16%。

但从全球的纤维使用趋势看,以棉花为代表的天然纤维,已显著受到石油基合成纤维的冲击。世界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自1920年代人工合成纤维诞生以来,棉花占全球纤维消费的比重已经逐渐跌至30%左右,在价格波动较大的年份甚至更低。

《棉花帝国》在结尾处也提及了这一问题:“今天,全球每年大约生产5200万吨的石油基合成纤维,用来制作你可能正在穿着的仿羊毛夹克,其数量几乎是全球棉花产量的两倍。”

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后棉花时代”——棉花曾经主导几个世纪的繁荣并影响了工业革命乃至全球贸易格局,但它被视作“白色黄金”的时代已经基本落幕了。与玉米、大豆一样,棉花如今只是众多普通农作物中的一种。

但在中国,棉花始终有农产品和战略物资的双重属性,这也导致它的产业政策目标格外复杂,并与国家意志紧密结合。

中国植棉的历史可上溯至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大规模推广则是在明代,长江、黄河流域为两大棉花主产区。民国中期,自美国引进的优质“陆地棉”品种通过大规模试种,快速取代了中国本土种植多年的“草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棉花的品质。这也是中国此后可以发展为棉花种植大国和纺织大国的基础。

但自1980年代以来,国内的棉花种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重心从东部快速转移至新疆地区。

此消彼长的原因,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南方的传统棉花主产区出现了“粮棉相克”的现象,粮食的高需求、市场化价格,使其经济效益显著超过了低产量、价格体系僵化的棉花(棉花是中国最晚实行市场化的大宗商品,其放开购销价格管制的进度远比其他战略级物资要慢),因而在争夺有限土地和有限劳动力的过程中,棉花快速式微。

另一方面,则是自195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屯垦戍边”的农业攻坚中实现了技术突破,打破了过去高纬度地区无法植棉的困境。1980年代,地膜技术在新疆被大规模使用,又进一步降低了自然条件对于棉花种植的不利影响。

此后,在国民经济“八五”计划中,新疆被列为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新疆棉花连续多年获得包括发展基金、临时收储、价格补贴、出疆物流补贴、控制进口配额等一系列政策扶持。

高产背后的一连串问题

相比于主粮中小麦、玉米这样的“懒人作物”,棉花的培育过程环节更多、要求更高,诸多因素会影响品质和产量。而相比于全球其他主要棉产区,新疆棉近年来的重要进步之一,是开始摸索大面积种植、产量与品质、成本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平衡。

首先是育种与推广。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田立文在新疆从事育种工作多年,他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新疆的农业机构与种业公司多有长期合作,后者或是买断新品种授权,或是提供科研经验联合开发,棉花育种的科研成果可以很快流向市场。

但另一方面,新疆的棉花种子品类多年来仍是“多、杂、乱”的格局,使用套牌种子、假种子及违规的转基因种子的现象很常见。从2020年开始,新疆力推‘一主两辅’或是‘一主一辅’的棉花种子政策,也就是只允许当地农民从政府指定的一个主种品种、一至两个辅助品种中购买和种植。

这种做法能快速改善原本的混乱格局,但又产生了寻租空间和新的操作难度。“一方面,政府审定推广的种子严重同质化,有突破性品质提升的品种少,农民接触不到、也不愿意种;另一方面,并没有解决套牌种子的问题,反而因为有指定品种、指定渠道,容易产生腐败。”田立文说。

其次,得益于土地集中开发以及加速土地流转的一系列举措,新疆棉花多为上百亩、上千亩的规模化棉田。要大面积种植,必须推广机械化。目前在新疆,棉花的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环节都已实现了机械化——春天,播种机将棉花种子与保暖保湿的地膜和浇水肥的滴灌带一起整齐地铺设在土地上;夏天,可以由无人机巡视田地情况、播撒农药;秋天,由无人机播撒落叶剂、促使棉花成熟后,再由采棉机将绽开的棉桃成批收获,“籽棉”会被送去轧花厂,由机器去除棉籽后制成可销售的“皮棉”;收割完成后,由机器打碎秸秆、回收地膜与滴灌带,再深犁土地,等待新一年的播种。

201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机械化采收率仅为40%,需要额外引进40万拾花工协助收获;到了2021年,全疆的机械化采收率已提升至80%以上,纪录片中热闹的“拾花工专列”已基本绝迹。

从棉花品质来看,机采棉的品质会在绒长、强度、杂质率等指标上略逊手采棉一级,平均每公斤也会低1元,但效率提升、成本明显降低等好处是显而易见的。2021年,一家名为“极飞科技”的公司就靠着自主研发的设备和当地已有的农机基础,由两个没有棉花种植经验的“新农人”在新疆尉犁县种植、管理了3000亩“无人棉田”,第一年就做到账面略有盈余。

棉农罗阿姨在乌苏有近160亩棉田,直到5年前还都是靠手工摘棉。在最紧张的40多天收获期内,家里要同时负担13到14位拾花工的吃住,每人每天一般摘5到6亩地,动作快的也就是10亩地。将摘棉费用、食宿费和往返路费加在一起,这部分人工开支要超过2.8万元。

“如果当年棉花价格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钱赚。这两年改用机器之后,说实话还能赚一点钱。”她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第一年用上采棉机时,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高效,而是收割后有不少棉花残留,地上“白白的一片”,拿上口袋进田去捡,一会儿就又能捡出十几公斤来。

自2014年起,新疆棉花开始享受专属的“目标价格改革政策”的红利。一旦当年的棉花市场收购价低于政府制定的目标价格,政府就会将差价补贴给棉农。2017年至今,新疆棉花的目标价格一直定在18600元/吨。

这是一个与产量挂钩的价格。在市场价格不占优的年份,越大的种植面积、越高的总产量和每亩产量,就意味着越高的补贴收入。按照田立文的估算,目前即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采摘,由于其他环节价格上涨,新疆棉的前期成本已攀升至约15000元/吨的高位,差价补贴有时几乎就等于棉农的纯利润。

接受《第一财经》YiMagazine采访时,罗阿姨始终在算账——种子涨价了、化肥涨价了、土地承包费也涨了,棉花的价格却飘忽不定,“去年一开始是10块,后来就变成了7块、8块。”2021年,她卖棉花时感受到的最大进步是:政府不再允许收购棉花的加工厂给农民打白条了,这让她比往年更快地拿回了卖棉花的收入——虽然也仅够“吃上饭”。

“新疆棉花目前依然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结构,希望单产最大化,然而利润不高。而西方很多棉花主产国,是低投入、低产出,追求的是单位产量效益最大化,利润结构更好。双方追求的目标差异特别大,补贴政策可能在其中有一些影响。”田立文表示。

用产业工人取代老农经验

2022年,专攻智能农机技术的惠达科技准备将其在新疆试种棉花的农场数量从1个扩大至3个,总管理棉田面积提升至6000亩。此前,这家公司在内蒙古种过土豆、在黑龙江五常种过水稻,公司CIO吴立峰认为,管理棉田的过程更适合机械化、智慧化的农机介入,而目前新疆棉花在加速机械化、无人化的过程中,最大的堵点也正在于此。

棉花的生长期一般为5至6个月,期间农民要时刻关注田内的情况,通过“巡田”随时清除杂草、管理病虫害、施肥,或处理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2021年,极飞科技在尉犁县管理的3000亩“无人棉田”就遭受了3场风灾,不得不补种了一部分棉花,最终的产量也打了折扣。

在棉花生长环节,由于大型机械进田容易造成损失,诸多管理工作目前仍是以人工操作为主。罗阿姨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她每天上午、下午要各工作5个小时,主要工作就是巡田、浇水,以及各种各样的查漏补缺。近些年在管理环节的最大进步,是种子公司的技术员会定期来田里查看情况,或打电话告知合适的浇水、施肥细节。

极飞科技的许多智能化改造,也都集中在“巡田”这个环节。项目负责人艾海鹏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3000亩无人棉田在日常管理中使用了大量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以及可以通过影像分析棉田状况的遥感无人机。

虽然缺乏经验,也遭受了风灾影响,周边合作社的农民还是会经常光顾极飞这3000亩试验田,咨询方法和成本。艾海鹏表示,第一年的设备改造成本较高,每亩在380元,希望5年内能摊薄至农民可以负担的每亩100至200元。

惠达的智慧化改造,则更多集中在播种等生产环节,通过为农机配备更高精度的北斗导航,可将生产的精度提升至厘米级。此外,装在农机上的传感器还可以精准监测耕地深度和面积、判断秸秆的打捆数量、出药剂量等等日常作业情况。

“过去农地里管理的指标,都是靠老农民的经验。所以中国的农业长期以来是很随意的、缺乏标准的。”吴立峰说,惠达希望把传统的、农民脑子里的经验重新拆分,分配到农艺师、农机手和基地管理人员这三类人身上,让种地这件事进一步系统化。

但从艾海鹏和吴立峰的经验来看,目前在新疆当地,能转型成这种“农业产业工人”的农民并不多。新疆棉农普遍年龄偏大,缺少年轻、有技术背景的“新农人”。即使是掌握了农艺知识的技术员,管理半径也有限,“一般每个人最多管理5000亩地,就是上限了”。另一方面,农民大多相信“眼见为实”,对于从未种过棉花就一口气包下大片土地的技术公司,总是心存疑虑。

罗阿姨也对这种无人化、智能化的种棉花方式有所了解,但在棉花培育的不同环节,她对于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异。比如,在棉花的生长期,她会尊重农艺师的意见,因为按照标准种下来,“产量要比自己摸索高一些”;但在挑选棉种时,她还是更习惯于和村里人一起在田里转,在长势好的棉田里仔细观察一些品质细节,最终选出想要的品种。

吴立峰说,惠达的产品能够在基层得以推广,部分原因依然是补贴。以监测作业情况的传感盒子为例,公司日常接到最多的农户投诉,就是“记录的数据不准,达不到政府补贴的要求”。“虽然农民可能还是为了补贴而来,但政府至少开始有意识改善发放补贴的标准,用各种方式鼓励大家去达到关键指标。这对于长期的农业生产,还是有帮助的。”

最高品质与最难局面

价格补贴也有政策疏漏,它一度只适用于主流种植的陆地棉,并不保护全国目前只有新疆种植的、更贵的优质长绒棉。

长绒棉又称“海岛棉”,原产中南美洲,目前全世界高品质的埃及棉、澳洲棉都属于这一品种。长绒棉与陆地棉在绒长(38mm vs 28mm)和强力值(42-45 vs 28-30)等指标上有明显差异,更适合生产高端色织、家纺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外贸纺织品及服装。

由于条件所限,新疆长绒棉目前仅在南疆部分地区零星种植,且成熟后无法用机械采摘,仍需人工拾花。以产量计算,2021年新疆长绒棉在新疆棉花中的整体占比不到3%。

田立文介绍称,新疆长绒棉在高峰期的2015年至2016年前后,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而当时拾花工一天的人工成本只要40至50元,因此性价比很高。但各方面成本上升后,农民种长绒棉,没有补贴就会赔钱。目前新疆长绒棉的种植面积已经萎缩至50万亩左右,下游企业更多用的是价格更低的进口棉。

为了改良长绒棉的品种特性,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已经连续十多年在育种环节下功夫,并在2021年首次试种了适合机采的长绒棉品种。从植株形态、绒长,以及超过500公斤的亩产量等多个指标来看,这次试验都可谓大获成功。

但从试点种植到在农户中推广,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可以请企业微调农机的参数、额外花钱请加工厂细致处理,这些都是普通棉农做不到的。”田立文认为,目前新疆长绒棉的整条产业链,都还没有为机械化采集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新疆长绒棉的品质,也面临国际品牌更严厉的审视。

全球最大的纺织制衣跨国公司之一溢达集团,以使用新疆长绒棉制成的高品质衬衫面料出名,是Ralph Lauren、耐克、LACOSTE、无印良品等多个国际品牌的供应商。2021年BCI风波后,无印良品曾强化对使用新疆棉产品的宣传,其中部分就由溢达代工。

曾在新疆溢达负责管理工作的熊伟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新疆长绒棉在颜色、染色效果等关键指标上表现好,且价格一度可以比美国长绒棉低20%,“溢达很早就主打‘新疆棉’的概念,对于抢占高端市场很有效。”

离开溢达后,熊伟创立的新疆沃普公司改做更为小众的“有机棉”,目前也是新疆溢达的供应商之一。2021年,在BCI风波及美国相关贸易禁令的双重影响下(可溯源的新疆棉制品无法进入美国销售),溢达与沃普两家公司都遇到了拓展新市场的压力。而在国内市场,虽然消费者目前对“新疆棉”的认可度较高,但这些常年做外贸生意的企业,又难以快速申请到进入国内产业链必备的“国标”。

不过,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教授Laura Murphy在2021年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新疆棉花正通过不透明的供应链流入孟加拉、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多个亚洲国家。被制成服装后,它们依旧有机会出现在美国市场。

事情似乎又回到了《棉花帝国》所描述的那样——通过复杂的贸易网络,棉花试图又一次突破人为设定的桎梏,以品质和利益为纽带,将全世界重新连结起来。从这个角度而言,棉花可能永远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农业农村部:完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适度放宽调控绿色区间下限

实施意见提出,优化调整生猪产能。完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适度放宽调控绿色区间下限。督促地方稳定用地、环保、贷款等基础性支持政策。

02-19 12:47

打造丝路种业硅谷:阿克苏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一线调研

《阿克苏地区支持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目前正在征求地区相关单位意见建议。

2023-09-27 13:03

郑商所:纯碱期货合约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2%,涨跌停板幅度调整为10%

经研究决定,自2023年9月7日结算时起,棉花期货2401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9%,涨跌停板幅度调整为8%;纯碱期货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2%,涨跌停板幅度调整为10%。

2023-09-04 19:11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放2023年棉花关税配额外优惠关税税率进口配额75万吨

本次发放棉花非国营贸易进口滑准税配额75万吨,不限定贸易方式。

2023-07-21 19:46

华茂股份:下游需求处于正常水平 将通过库存管理应对原料价格波动

棉花价格保持强势对于相关上市公司影响几何?早间,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华茂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棉花下游需求保持正常水平,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对于原料价格变化,公司也会根据价格波动适当调整库存。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公司产品主要偏向高附加值,当原料市场价格略微上升时,对于公司产品附加值体现也有一定加成。

2023-06-02 13:23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