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泡泡玛特(9992.HK)发布2021年全年财报,2021年实现营收人民币44.9亿元,同比增长78.7%,调整后净利润人民币10.02亿元,同比增长69.6%。
泡泡玛特过去几年来的净利润一直在增长,2020年增速放缓后,2021年又有所回升。2017至2020年,泡泡玛特的净利润分别为156万元、9952万元、4.51亿元和5.2亿元。
遗憾的是,泡泡玛特并未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2021年1月至今,泡泡玛特股价下跌约六成。截至3月28日收盘,泡泡玛特报31港元/股。
上市之时,泡泡玛特就在招股书中强调:“IP是我们的业务核心”,而网红绿眼金发小人“Molly”则是泡泡玛特的招牌IP。
早在2017年,自有IP“Molly”为泡泡玛特带来的收益占所有IP收益的89.4%,在2018年占62.9%。此后,随着更多IP的出现,Molly在2019年为泡泡玛特贡献的收益下降到27.1%。2020年,泡泡玛特的收入则更加多元,不再依赖Molly,它带来的收入占所有IP收入的14.2%,为3.57亿元。
进入2021年,泡泡玛特IP收入分布更加均衡,7大IP收入破亿。去年全年MOLLY实现收入人民币7.05亿元,同比增长97.6%,所有IP收入的15.7%。此外,DIMOO和SKULLPANDA在2021年分别实现收入人民币5.67亿元和人民币5.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9.8%和1423.8%。
不过,泡泡玛特的毛利率由2020年的63.4%下降至2021年的61.4%,泡泡玛特对此解释:“一方面是我们提高了产品工艺质量,设计上更加精细,另一方面是2021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工厂人力上涨。我们的毛利率目标是61%-63%之间。”
渠道方面,泡泡玛特的线下门店在持续扩张。2021年公司在中国大陆新开业106家门店,从2020年末的187家增至2021年的288家。
此外,线上渠道发展迅速,泡泡玛特抽盒机实现收入人民币8.98亿元,同比增长92.6%。京东旗舰店和天猫旗舰店分别实现收入1.43亿元、5.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6%、47.5%。2022年,泡泡玛特已经开始探索一些新的渠道,譬如抖音直播电商等。
在本次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泡泡玛特管理层提及,3月10日以后,疫情给线下业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包括供应链、仓库和门店。“特别是上海、深圳的部分门店处于半关闭状态,不过目前供应链和仓库已经恢复。”
2021年,泡泡玛特国际业务收入达到了1.374亿元,同比增长85.2%。截至2021年底,海外门店达7家。2022年1月,泡泡玛特英国首家3门店正式开业,位于伦敦的中心地段Shaftesbury大道,这也是泡泡玛特进入欧洲市场的首家门店。公开资料显示,泡泡玛特目前已入驻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23个海外国家及地区,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泡泡玛特董事长兼CEO王宁在本次电话会议上称,未来的目标是海外收入占比达到50%。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9年,全球潮玩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22.8%,预计2024年可达448亿美元。盲盒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行业,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2022年1月14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指引》提出,盲盒经营活动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经营范围一般在生活消费、文艺娱乐等领域内。
5月8日,泡泡玛特跌去3.31%。不过,自2023年11月以来,泡泡玛特股价涨幅超过700%。
科技是主线,新消费为支线。
今年一季度,泡泡玛特海外业务收益同比增长475%-480%。其中美洲市场收入同比增长达到895%-900%,欧洲市场增长600%-605%,亚太地区增长345%-350%。
在此之前,没有人可以想到,通过出售装在盒子里的没有实际使用功能的潮流玩具,能够创造出一家市值千亿港币的公司。
特朗普此次宣布的“对等关税”超过市场预期,但仍需考虑到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