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吉林省、上海市等一些地区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已启动抗原检测作为辅助筛查,但在筛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假阳性或假阴性问题。
如何看待抗原检测假阳性或假阴性?应该如何合理使用抗原检测?在4月2日举行的2022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国际研讨会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对此做出了一些解释。
张文宏表示,抗原检测可以用于自检,但面临检测窗口期比较狭窄问题,如在早期感染或者病毒潜伏期时,是很难检测到病毒的。在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如此快的背景下,如果用抗原检测作为筛查,需要至少每三天测一次,这样才能达到核酸检测的水平。
张文宏表示,目前很多抗原试剂盒敏感性和特异性看起来都不错,这是因为很多试剂公司在研究时,大多数会选择有症状时间窗口期进行检测,但具体到实际临床应用上,由于应用场景不同,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是会低于实验室的数据。
对于何时应该使用抗原检测,张文宏认为,在社区流行(即检测阳性率大于或等于5%)的地区应用更为可靠,在低流行或者不流行地区,更易出现假阳性的结果,但相较核酸而言,可能会漏检25%至50%左右的病例。
张文宏也列举了目前上海在应用新冠抗原检测上获得的一些经验。
“上海启动抗原检测,并非是为了实现清零目标去做的。”张文宏表示,上海全域筛查前通过抗原自检,目的是获得基本的感染率数据,之后再通过核酸复查,可以隔离一批传染源,从而抑制病毒传播。在全域筛查后,为了尽快达到清零目标,在核酸检测间歇期,辅助抗原检测,也可以提高检测效率。当半封闭群体中出现核酸筛查阳性,第一时间启动抗原自检,可以避免进一步的扩散。急诊无核酸报告的患者在等待核酸报告前,做抗原筛查,可以先行救治。医疗机构防停摆方面,也可以使用核酸定期检测辅助抗原自检。
“抗原检测主要用于急性感染期,即疑似人群出现症状5到7天之内的样本检测,抗原可以作为密接者的筛查,连续筛查可以提高检出率;新冠病毒的抗原检测因其敏感度较低,不适宜用于以清零为目标人群中的筛查,但是可以作为核酸检测能力不足时的一种补充。在流行期,可以通过尽早发现传染源降低病毒传播效率,压制病毒的流行。在清零阶段,抗原可以作为核酸定期检测的辅助手段,实施反向保护。”张文宏说。
自天花疫苗接种停止后,猴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2022年,全球暴发了由猴痘病毒变异株clade II引起的疫情,但全球范围内仍无针对猴痘病毒的强效疗法。
每一次大流行都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场斗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停止争执,做好有效的准备,以科学的态度和充分的预案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由于近期早晚温差加大,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有所增加,但整体流行水平较低,专家建议加强预防措施。
“相信未来通过对AI大模型的不断训练,人工智能将越来越接近于顶尖医生的能力,可以作出完美的诊断和最佳的手术规划。”
随着更多国产版“玛巴洛沙韦”的研制成功,未来这类新型抗流感药物的价格也有望出现下降。到今年年底的秋冬流感季,国产版玛巴洛沙韦就有望投入使用,届时患者将有更多选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