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王一鸣:数字经济新动向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 2022-04-20 20:32:52

作者:第一财经 ▪ 首席评论    责编:杨恺宁

王一鸣:数字经济新动向丨首席评论

本期嘉宾:

王一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从5G等信息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业、工业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到包括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在线学习、远程会议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推广,以及在线政务等数字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数字经济正推动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历史的画笔如果记录下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数字经济可以说将留下重要篇章。它使得疫情隔离下的关键经济活动得以维持正常,而自身成为重要的增长变量。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数字经济对GDP贡献有多大?

第一财经:有研究显示,到“十四五”末期,数字经济有望占据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您看来,数字经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到底能有多大?

王一鸣:这取决于统计口径。我们说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是指数字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数字化,都视同数字经济。这个统计口径主要是工信部信通院做的一个统计,到“十四五”末有可能接近50%。但如果看一下“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中提出的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在2020年是7.8%,2025年的目标是要达到10%。这个口径可能是更清晰的一个界定。不管怎么说,这些年经济中,数字经济无疑是最活跃的力量,对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起到很大作用。疫情后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它可以摆脱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很多限制。当下中国的数字经济应该说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比如阿里、腾讯、美团、滴滴这种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公司。但如果看产业互联网领域、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相对国际的发展水平还是明显落后。消费互联网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供需信息的匹配。而工业互联网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问题。要通过物联网把生产流程信息数据采集来,数据量要大得多,信息的处理能力也要强大得多。要把从研发、设计、生产到管理、营销的整个链条打通。下一步互联网或者数字经济的浪潮在哪里?应该就是产业互联网。现在全国产业互联网有规模的已经超过100家了,连接的工业设备已经超过7000万台套了。如果到北京经开区看一下,“无人工厂”、“黑灯工厂”已经有相当规模了。解决了一个车间和一个工厂的智能化生产,当然会提高生产效率,但更大的潜力在于把这个产品的供应链整合到互联网平台以后,你会发现整个工业或者制造业的生态就发生改变了。以前企业都是有边界的,每个企业都有分工,我的“上游”是谁,我的“下游”是谁。但是一旦把它整合到互联网平台以后,可以重新进行组合,组合成本很低,所以整个制造业的生态就发生改变了,它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从外贸的视角看,有研究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服务贸易受到严重冲击,但数字服务贸易受影响较小,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至62.8%,一年时间提升了11.5个百分点,涨幅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2022年,数字贸易被第一次写入我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数字贸易给外贸带来新机遇

第一财经:在参与国际贸易合作与竞争当中,我国的数字贸易如何主动而为?

王一鸣:从最近这些年国际贸易发展态势看,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服务贸易增长超过了货物贸易。特别疫情以后,服务贸易增长还很快。很多人很不理解,怎么疫情后服务贸易增长比货物贸易还快呢?这就借助于互联网交易模式。第二个明显的趋势是数字贸易的增长。数字贸易的边界在哪里也有争论。有人说货物贸易的数字化,比如跨境电商是不是数字贸易?更多的机构或者更多的人认为,这不属于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的数字化,比如远程医疗、远程视频、远程游戏、远程的知识服务,还有远程提供数字性产品,比如软件,这属于数字贸易范畴。欧盟和美国的定义也不一样,欧盟认为跨境电商属于数字贸易范畴。无论属于还是不属于,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是我国这些年,特别是疫情后发展尤为活跃的两个领域,增势非常强劲。去年广交会,我去参加了,广交会引入了跨境电商。原来广交会都是做货物贸易的生产商去展示商品,和销售商订立贸易合同。现在引入跨境电商,意味着生产商可以通过跨境电商扩大出口,借助互联网渠道直接进行国际贸易,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面对面,可以通过跨境电商与消费者在网上直接进行信息的匹配,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便于改善产品质量。这些和传统货物贸易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工程相似,“东数西算”是一个国家级算力资源跨域调配战略工程。“数据向西,算力向东”,算力有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力,加速提升我国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

“东数西算”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第一财经:“东数西算”工程对弥补产业互联网当中的短板有些什么作用?

王一鸣:工业互联网的数据量要比消费互联网成千上万倍增加,它是实时的,对生产过程的感知,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加工处理的数据量要大得多,对数据中心、算力中心这种基础设施的要求也高得多。数据中心对能源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24小时不间断。为什么叫“东数西算”?因为制造中心相当数量在东部地区,消费中心主要在东部地区,数据量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东部。如果把数据中心都设在东部会增加东部的能源消耗,而东部本来又是生产中心、消费中心。西部地区,这些年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比如可再生能源、光电、风电现在都是千万瓦级的规模在建设。光电、风电由于不是很稳定,上网受到制约,它要跟火电进行匹配。因此,能不能把这些可再生能源用到数据中心去,通过一定的储能设施使供应更加稳定,来使得西电,特别是绿电,能够用起来。把数据中心建在西部能够很好地把可再生能源用起来。最近国家也做了规划建设数据中心。即便距离很长,但数据的运算可以实时进行,对数据计算、运用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又解决了经济和能源在东西空间上不完全匹配的问题。现在大数据中心很多都是平台公司建的,这些算力中心完全可以市场化运营。所以可以吸引市场主体,特别是互联网平台公司来参与建设。

当“数字经济”遇上“绿色低碳”,连接这两大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会产生怎样的协同效应呢?当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变化?

数字化如何帮助传统产业减碳?

第一财经:应对低碳绿色发展需求,我国产业结构需要进行升级,数字化能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一鸣:“双碳”是一个长期目标,说的是碳,实际上背后是产业的发展方式,逐步向低能耗、低排放的结构转换。绿色低碳转型跟数字经济有很密切的联系,数字化会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排放。有研究表明,通过数字化和精细管理来控制能耗、控制排放,数字化能够减排20%以上。

包括数据要素在内,2021年,我国已启动了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要求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计划到2023年,力争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上实现重要突破,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基础制度建设探索上取得积极进展。

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带来哪些新动能?

第一财经: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如何进一步推进?

王一鸣:改革开放已经进行40多年了,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化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但是如果看要素市场,应该说这个路程还很长,无论是劳动力、土地市场,还包括当下大家非常关注的数据要素市场,怎么让这些要素能够激发出活力,这对中国经济的内生潜力的释放依然会有重要的作用。数据要素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来确定数据的产权,因为产权不清晰就没法交易。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还要培育一个数据的交易市场,一些大城市建立了数据交易中心。有了数据交易还涉及数据安全,这些都需要一系列改革。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