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欧盟与印度成立贸易与科技理事会,专家:自贸谈判之路依然漫长

第一财经 2022-04-26 20:17:42 听新闻

作者:康恺    责编:盛媛

专家认为:“欧印的自贸谈判之路依然漫长,除非双方只是想达成一份内容空虚的象征性协议。”

日前,正在印度访问的欧盟委员会(下称“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与印度总理莫迪共同宣布成立贸易与科技理事会(TTC),称将共同应对贸易、技术安全等领域的挑战。

欧委会的公告称,这是欧盟与别国成立的第二个TTC。由此,欧印加强战略伙伴关系“迈出关键一步”。同时,欧委会的公告称,欧印双方同意恢复欧盟-印度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并开始就投资保护协定和地理标志协定谈判。第一轮谈判将于6月举行。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简军波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欧印成立TTC,主要有技术、地缘政治方面考量,性质与此前欧美达成的TTC相似,希望借此深化欧印之间的贸易合作,“不过,由于欧印在贸易领域分歧较大,欧印能否从成立TTC,到自贸协定谈判有好结果,将有一段较为漫长的路”。

欧盟与印度合作加深(来源:新华社图)

经济和地缘政治考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教授赖雪仪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多国向数字经济转型过程中,欧盟和印度均非在第一梯队,欧印成立TTC,可以加强双方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以尽快追赶第一梯队国家。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本身,更体现在全产业链上。

据外媒报道,欧盟官员称,欧盟希望加强与印度在5G及6G技术,隐私监管及监督社交媒体方面合作。“印度是一个技术强国,我们需要加强合作。”冯德莱恩说道。

监管一直是欧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强项。近日,欧盟三大机构就《数字市场法案》达成一致:大型短消息传递服务平台必须开放;必须在用户同意情况下,科技企业才可使用个人数据投放广告。此举意在全球为监管科技巨头树立先例。

近年来,印度科技市场为全球初创投资者追逐,印度品牌价值基金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该国以科技为主的初创企业共获得投资约36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0%,同年创造了42家“独角兽”企业。

简军波认为,此次欧印建立TTC,还有地缘政治考虑:“其一,欧盟希望通过加强双边互动减少与印度在乌克兰局势上的分歧;其二,欧盟还可以借TTC发展印太战略。”

欧委会表示,地缘政治环境的急速变化突显了双方深度战略接触的必要性。TTC将为此提供政治引领和必要的工作架构,以落实政治决策、协调技术工作,并向政治决策层报告。

专家:自贸谈判之路依然漫长

欧印双方还决定,将正式重启欧盟和印度之间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这一自贸谈判于2007年开始,在2013年因关税削减和专利保护等分歧而停顿。去年5月,欧印重拾谈判进程,但并未取得重大进展。

上述两位专家均认为,TTC是一项解决双边贸易争端的重要机制。欧印双方在重启自贸协定谈判前成立TTC,为谈判铺路。不过,在赖雪仪看来,虽然有TTC的存在,欧印间原来的分歧及利益冲突并不会一下子就解决,“欧印的自贸谈判之路依然漫长,除非双方只是想达成一份内容空虚的象征性协议。”

简军波分析,在乌克兰局势下,印度作为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有较强的人口优势,有可能成为较大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印度在某些制造业领域也具有优势,经济结构与欧盟具有一定互补性,有可能帮助欧盟实现多元化供应链的目标。

印度商务和工业部长戈亚尔表示,印度医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可以为欧盟提供有竞争力价格的产品。此外,印度在纺织品、手工艺品、皮革、家具、工业器械、玩具等诸多领域也有一定优势。

此前,欧印自贸协定谈判的主要障碍是,欧盟希望印度削减汽车、葡萄酒和乳制品等产品的进口关税,并实施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印度则要求欧盟授予其数据安全国家的地位。但目前,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据外媒报道,当前印度进口车关税为60%~100%,售价在300万卢比(约合4万美元)以下的进口车关税为60%,高于这一价格的进口车则要缴纳100%的关税。印度对欧盟进口葡萄酒关税达150%。经济研究机构ICRIER的研究员慕克吉(Arpita Mukherjee)表示,欧盟和印度都已经是大型乳制品生产国,彼此可能会有冲突。此外,印度方面还表示,如果接受欧盟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要求,印度当地药品价格可能会飙升,因为国内制药业将无法以低廉的价格销售仿制药。

简军波表示,在国际谈判中,印度为维护本国利益一般不愿退让、要价较高,由于当前欧印贸易依赖度不同,这将使欧印未来自贸协定谈判困难重重。

欧委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欧印贸易额约为628亿欧元,欧盟是印度第三大贸易伙伴,但印度仅是欧盟的第十大贸易伙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