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纾困、100亿保供、100亿专项消费信贷额度”,2022年5月11日,上海农商银行(601825.SH)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提到了近期金融抗疫措施,这也是该行上市后举办的首场业绩说明会。
3月份以来,上海地区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作为一家总部设在上海的法人银行始终扎根上海社会经济。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在说明会上表示,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针对市场的痛点和需求已加大运用科技和线上的力量。
说明会上,针对资本市场近期重点关注的疫情对经营所产生的影响及应对举措,顾建忠表示,部分企业因封控隔离等因素制约,短期对上海农商银行对公贷款及线下零售贷款业务规模增长产生影响。
具体出台了20项普惠金融举措、设置200亿专项纾困资金、100亿元医护等一线人员专项消费信贷额度、100亿元市区两级保供企业专项融资额度等。同时加快线上渠道与金融服务融合,第一时间提供线上化金融服务,对贷款流程进行优化;大力推广无还本续贷、延期还本付息,做到“应续尽续”“应贷尽贷”多措并举解决企业融资到期续转工作。
针对全年的信贷投放计划,顾建忠表示,2022年信贷投放总体思路是在保持规模一定增长的情况下,加快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一方面加大对三农、小微、科技型、实体制造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快零售转型,扩大零售贷款投放;三是优化信贷结构,压降票据转贴现规模。
4月29日晚间,上海农商银行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41.64亿元,同比增长9.6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98亿元,同比增长18.84%。
该行同步披露了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2022年一季度,上海农商银行经营业绩延续2021年良好增长势头。一季度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3.56亿元,同比增长9.05%,实现归母净利润31.13亿元,同比高增29.05%。
2022年上海经济增长目标定在增长5.5%左右,顾建忠指出,受疫情影响整体预判上海经济全年将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下半年可能会加快“五个中心”、“五个新城”建设等重点工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弥补疫情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损失。作为深耕上海的本土银行,也将加快助力上海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资产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了资产组合收益的改善。
2月物价回升的新亮点不多,仍然在于旅游和国际油价、有色金属价格较强。
节后复工偏慢的两个解释:一是地方政府下调财政收入和投资目标,资金压力制约建筑业复工。根据百年建筑的调研数据,截至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全国13532个工地开复工率为23.5%,低于2024年同期的39.9%。资金到位情况不及预期是复工偏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地方性施工企业资金压力依然较大,部分项目缺少一定的启动资金;二是今年服务业相对弱于工业,带来的就业复工偏少。前两年春节前后,服务业强于工业;今年受到以旧换新、抢出口等影响,工业强于服务业。服务业方面,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服务消费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3%,而2024年增速是52.3%;工业方面,今年节后20天整车货运指数平均为66.5,而2024年仅为58.0。工业走强、服务业走弱,但工业就业人数不到服务业的三分之一,带来的就业复工没有前两年那么多,生产结构的变化对返程复工影响也较大。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杭州机场高铁项目立即按下复工“快进键”,全线5个标段全面复工,施工作业人员到岗超2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