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外企守“沪”丨这三家入华超20年的医药企业,这样看待中国的长期机遇

第一财经 2022-05-12 11:09:02

作者:顾莹    责编:陈姗姗

在疫情期间,跨国医药企业持续研发、保障产品供应,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出尝试。

上海市部分企业正在持续恢复生产,其中首批66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90%,这不仅包括了药明生物、上海医药、复星医药等众多国内医药企业,还包括罗氏、雅培制药、强生等跨国医药企业。

跨国医药企业是上海经济的重要力量,阿斯利康、波士顿科学等企业进入中国超过二十年,它们的中国总部都设在上海。在疫情期间,跨国企业持续研发、保障产品供应,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出尝试。

“疫情的影响是短暂的,我看好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医疗健康行业仍然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尤其是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对第一财经表示,她对波士顿科学的在华发展有坚定的信心。

全力复产

张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海疫情期间,为满足非新冠患者的医疗需求,波士顿科学在中国的整体工作从未停止。

日前,上海印发实施《关于开展重点企业保运转的工作方案(试行)》,并建立了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目前第一批有666家“白名单”企业。

第一批666家重点企业保运转“白名单”包括190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54家核酸检测机构、35家口罩防护服等防疫卫生用品企业、64家药品生产类企业、15家器械类企业以及22家产业链配套企业。

4月下旬,在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商委、浦东新区商委及外高桥管委会的支持下,波士顿科学申请到《上海市疫情防控重点保障外贸企业证明》,并成为上海市首批复工复产“白名单”企业。

对于生产制造企业而言,保持供应链的稳定和畅通是疫情期间面临的最大挑战。波士顿科学除了自身加快复工复产,同时也在带动上下游企业从疫情中复苏。

为加快恢复业务运营,缓解医院一线救治的压力和负担,张珺提到,目前波士顿科学正在市商委及疾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企业防疫防控方案,并帮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申请相关人员及车辆的“复工证”,及时为复工复产做好准备。

医用口罩生产企业3M同样在全力复产。

尽管上海工厂在封控期间产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截至5月7日,3M位于上海的四家工厂均已实现了闭环复产。3M中国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希望5月与6月能开足马力、加大生产,以弥补4月疫情的影响。“中国在产业链上的优势仍在,经过以往38年在中国的投入,中国已经成为3M全球业务发展重要的战略市场。”

深化合作

跨国医药企业对中国市场有着全面且深入的了解,部分企业进入中国已经超过20年,在本土化战略布局方面,都希望持续加码本土研发能力,加速引入“全球首创”创新产品、深化与本土伙伴开启战略合作。例如,进入中国25年的波士顿科学3月在上海注册了一家新公司,拟在生产、转化、创新孵化等领域加速本土化融合。

入华近30年,阿斯利康已将近40种全球创新药引入中国,涵盖肿瘤、呼吸、消化、心血管、糖尿病、肾病和罕见病等领域。“目前,中国的研发管线已有150多个在研项目,与全球同步研发的项目近90%,预计未来5年内还将有近50个新药和新适应症在华获批。”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阿斯利康会持续加大在上海的投入。

阿斯利康不断扩大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在全国各地探索出智慧健康创新中心(CCiC)、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全球医疗产业基金等创新模式。据了解,阿斯利康位于上海静安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已于2021年完成全面升级,聚焦患者需求最为迫切的疾病领域,以此提升中国在全球新药研发网络中的战略地位。

两年多的新冠疫情推动了医疗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由于近几年阿斯利康重视在数字化医疗、零售药店市场、电商平台、互联网医疗平台等领域的合作,上海疫情的背景下,企业多渠道的数字化平台和工具确保了业务的正常运行,最大程度保障药品和医疗服务的可及。

在新冠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阿斯利康与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了深度合作。王磊提到,阿斯利康将疫苗技术免费转让给康泰生物。同时,药明生物是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截至2021年,药明生物生产的疫苗活性成分占到了阿斯利康向全球新冠疫苗计划疫苗供应量的约50%。

此外,同步在努力引入中国的还有阿斯利康抗体组合药物Evusheld,该药物已在美国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并于近日在欧盟及英国获批,用于新冠肺炎暴露前预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长足的发展,在亚洲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王磊对第一财经表示:“虽然新冠疫情给全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经济依然重新走上了正轨,并成为世界发展重要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