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湖北武汉成立,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财经陆家嘴有幸请到了小村资本合伙人、孵化器品牌STORIES的创始人 梅晨斐,为大家聊一聊他眼中的科技孵化与科技投资行业。
在快速变化中守正出奇
Q1您还记得当时为什么会投身这一行业吗?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您对于这个行业有怎么样的体会?
梅晨斐:在我研究生毕业、回国之后,陆陆续续的有在科技企业、科技地产和科技服务这几个行业工作过。虽然说它们和投资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但是其主要核心还是围绕于“科技”,服务于“科技”。2015年年底,我正式进入小村,开始全面地学习、接触和处理科技孵化与科技投资的相关业务。
在这七年间,对行业最大的感受是“快速变化”。不断有新的科技企业快速涌现,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每天都有新的东西需要学习,新的客户需要交流接触。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所面临的挑战是需要适应并能够跟上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在有限的时间窗内快速学习,做出最优决策。
Q2您在科技孵化与科技投资行业中的工作理念,或者说让您愿意继续坚守在这个行业的动力是什么?
梅晨斐:对我影响较大的一句话是在一次例会上,我们创始人冯华伟总提到说“一动不如一静”。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却贯通到了我们团队整个业务中。
我觉得它需要经过很多的工作和反思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最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的感觉可能也是大部分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以后的反应是一样的,觉得这是“守株待兔”的意思;但是久了之后发现,这个行业需要我有主动性,所以我慢慢更多地去把它理解成“伺机而动”的意思;在行业内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积累了更丰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后,发觉真正的含义并不是积极或消极,而应该是“守正出奇”。
特别是在现在疫情和封闭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是不是科技孵化投资行业,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在该静的时候能静下来,在该动的时候能动起来。
想象力连接未来
Q3孵化器在您们公司的业务里占到很大一个比重,能否分享一下您们在这一方面的项目吗?
梅晨斐:孵化器,是小村孵化业务板块旗下的一块业务。先后入选全国十佳孵化器、上海市级孵化器、浦东新区创新型孵化器。孵化器业务,目前在在上海、芜湖、武汉3座城市,落地运营8家孵化器/众创空间,累积管理面积超过25000方,累积服务企业超400家;并为其中100+创业企业申请累积超1000万元的政府资质补贴。
以小村在上海张江的一处孵化器为例,空间管理面积6000平方米,主导的产业孵化方向是:集成电路半导体、生物信息科技、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从2016年开业至今,前后经手过400+创业企业,其中获得B轮后融资的企业13家,独角兽企业3家。
Q4小村在这块领域的投资逻辑是怎么样的?
梅晨斐:小村的Slogan是“想象力连接未来”。“连接”是小村运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无论是基金还是孵化,都是我们连接的工具。
小村孵化对于小村整体的战略,更像是前端的一张大网。它帮助公司在更前端、更早期、更前沿的领域,接触到更小规模的创业企业。小村孵化器就像是沙漏最顶层的第一道滤网,在最外层接触面最广,把更优质的项目通过筛选之后,传导给小村基金,再通过连接产业的⻰头企业,连接最优质的资产和创业团队,连接最好的投手,连接最优秀、最优质的资金。最终目的,是服务产业,服务科技创新。
从舶来品到本地化
Q5众所周知,小村资本属于比较早期进入孵化器领域的投资机构。纵观如今的国内市场,您认为目前孵化器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
梅晨斐:从2014年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双创概念以来,已经7-8年时间了。国内的孵化器行业,也经历了几轮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作为类似舶来品的产业,同行们都在学习欧美优秀孵化器的做法,包括学习Y Combinator、Plug n Play、500 Startups等。第二阶段,从舶来品到本地化,越来越多本地的孵化品牌开始崛起,培养出更多本地的孵化行业从业者;但整个孵化器行业的发展热潮,随着新冠疫情在国内蔓延,直到2019年达到顶峰后回归了理性,进入了调整期。就是我们目前所在的,第三个阶段。
孵化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对于后疫情时代,仍然存活着的孵化器品牌来说,是产业导向明确、服务精细专业、政府合作顺畅的阶段。
1、产业导向明确,泛产业的孵化器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孵化器和联合办公品牌,供给大于需求的阶段。怎么能够吸引市场上稀缺的优质创业企业?有紧密捆绑合作的产业企业背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紧捆绑的产业企业,能够协助早期的创业企业,解决品牌背书、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上下游企业客户等问题。
2、服务精细专业,单单只提供联合办公空间的孵化器时代也已经过去了,除了空间之外,能够提供优质的企业服务,除了工商财税之外,还能协助企业申报政府政策等,成为了一项必要的服务技能。
3、政府合作顺畅,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各个时间点都离不开政府的助力与支持。那么好的孵化器在中间,怎么做好信息的沟通与传达,做好创业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紧密纽带,也是摆在很多孵化器品牌面前的一道难题。
Q6目前已落地的孵化器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您对这一现象有怎样的看法?
梅晨斐:是的,目前北上广深等几个一线沿海城市,在轻资产的信息技术产业方向上,都有优秀的孵化器品牌做了很多年。
不过,我觉得我们应该开始关注中西部地区几个二三线城市,他们在新材料、智能制造、太空探索等产业方向上,也逐渐有一些新兴的孵化器品牌跑出来。他们依托当地传统的产业与资源优势,结合一线沿海城市城市的信息技术积累与人才引进,逐渐连接和催化出一批优质的孵化项目。
Q7您是如何看待不同地区的经济氛围给孵化器带来的影响?您认为怎样的环境能够有效扶持孵化器去推动当地的发展?
梅晨斐: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发展程度中低的地区,对于创业企业的渴望,与产业升级迭代的诉求都是相通的。
创新创业,在一个公平、开放的环境中本来就会自然地发生。目前市场上,有政府孵化器、企业孵化器、市场化孵化器与非营利性孵化器,根据各自产业背景与资方背景的不同,都在用不同的组织架构,从事着服务创业企业的工作。只要政府继续在顶层,不断出台和优化,有利于创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策,孵化器这个服务中台,就能够做好政策传导和创新服务的工作,把适合的政策匹配给优质的创业企业。
Q8我们该注重哪些因素去发展高质量的孵化器,让地方产业能从中获益?
梅晨斐:不同地区,需要有不同的创新创业落地执行政策。
对于发达地区,需要充分利用好人才与国际交流的优势,适合颠覆式创新。更多的国际交流,有利于我们在前沿科技上与国际的接轨。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得一线城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上有先发优势。
对于发展程度中低的地区,需要充分利用好本地的产业与资源优势,适合产业升级。坚实的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优势,以及上游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与本地的产业与资源高度相关的产业创新方向。
资本的角色是锦上添花
Q9 孵化器的成功肯定不止依托于资本这一方,您认为资本在孵化器项目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梅晨斐:资本与政府,在推动创业企业成长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角色是雪中送炭,资本的角色是锦上添花。
政府出台了相当多支持创业企业发展的政策,而孵化器在这当中应当做的,就是把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解读分析之后,对接给匹配各项政策的创业企业。这中间有非常多的政策解读、政策触达和政策申报工作。
Q10最后,站在资本的角度,您能否对想做孵化器公司的创业者给予一些建议?
梅晨斐:我觉得在新冠疫情,这么一段特殊的时间内,无论是对孵化器行业从业者,还是孵化器内的创业企业来说,都是意料之外的挑战;所以我建议,创业企业和自己的同行,大家还是要理性乐观:理性,在业务层面要理性地守好底线;乐观,对未来的发展还是要积极和乐观。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小村资本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最早的市场化股权投资机构之一。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首批备案机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联席会员单位。其前台业务主要涵盖两个板块,小村基金和小村孵化。其中小村基金业务包括基金、母基金,小村孵化的业务则是包括孵化器、产业投资。后台业务主要涉及风控、法务、运营与财务。)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陆家嘴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陆家嘴所有。未经第一财经陆家嘴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本文作者:吴嘉旖 李文苧
陆杰透露,灵童机器人在国内的首发将会放在上海。“上海的二次元文化基因,将会给这个新的品类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陆杰说道。
环球行需要一些条件,比如时间、钱、冲动和借口,当然还有旅行签证。其实护照和签证从不是“自古以来”的出行规矩,它们只是现代国家与国境线出现之后才有的麻烦。对中国人来说,出国旅行从没有像今天这般容易,但又那么磨人,不能想走就走。
从探索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到构建超大城市治理数字系统解决方案,杭州城市大脑一直在迭代升级。杭州城市大脑3.0,将从哪些方面升级进阶,又将为杭州乃至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什么?
2024年,中国的小程序游戏市场收入达到398.36亿元,同比增长99.18%。
致力于助力早期生物科技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