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科学城规划专家方煜:内陆科学城应以“差异化”优势求突破

第一财经 2022-06-10 18:18:20 听新闻

作者:周芳    责编:计亚

方煜认为,科学城的建设门槛较高,某种程度上是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奢侈品”,内陆城市要涉足一定要在规划阶段就找准自己的定位,聚焦重大科学发现和一些“买不来的核心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国内兴起新一轮科学城建设,仅北京一个城市就集聚了三个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除北京外还有上海张江科学城、合肥滨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此外,武汉、成都、重庆、南京等城市都在规划推进科学城建设,截至目前,全国有10多个科学城正在规划建设。可以说,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正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重要赛道。

与一线城市相比,内陆地区在经济实力、科研基础、产业规模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内陆地区如何在这轮科学城建设的卡位赛中谋得一席,武汉东湖科学城如何从中脱颖而出?本月8日,第一财经记者带着一系列问题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

方煜认为,科学城的建设门槛较高,某种程度上是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奢侈品”,内陆城市要涉足一定要在规划阶段就找准自己的定位,聚焦重大科学发现和一些“买不来的核心技术”。武汉建设科学城在区位、创新资源方面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短板,比如都市圈范围内产业集群和创新资源的密度有待提高,核心资源集中在东湖高新区,周边城市协同创新体系仍在培育。

以下为专访实录:

第一财经:武汉东湖科学城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正处于边规划边建设的阶段。请您结合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的经验,谈谈在建设与规划并行的情况下,如何做好规划与建设相统一?

方煜:光明科学城搭建的是一个以空间规划纲要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导向的“穿透式规划”体系,开发建设按照“结构性项目优先建设、非结构性项目阶段性完善”的原则处理建设先后顺序。

“穿透式规划”作为一种规划组织方式,是从科学城建设规律研究出发,通过对世界一流科学城创新生态、科学要素、空间布局等规律的研究及大数据分析,研究科学城创新模式,针对产业基础和创新本底,提出光明科学城立足大湾区的创新模式,最后通过空间规划纲要转化为可落地、可实施的项目,并提出详细指引和政策保障体系。

实施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双总师领衔”制度,由1名总规划师和1名总建筑师共同领衔指导具体建设。“双总师”制度可以提供从项目策划规划到项目建设实施的全过程技术咨询顾问服务,对前期策划及项目可研把控、规划设计技术审查、设计招标需求把关、建筑设计技术审查、建设形态风貌管控、技术咨询答疑等关键环节提供伴随式的技术支持。

目前,在空间规划上,光明科学城先后启动了轨道6号线支线、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光明云谷、光明小镇、光明森林运动公园等一系列建设,多个城市更新、土地整备项目也都在同步推进。

在装置布局上,深圳中能同步辐射光源、深圳中能高频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国家超算深圳中心、鹏城云脑等一批大装置已经在光明科学城落地建设。

第一财经:大科学装置是科学城建设的核心硬件科学设施,深圳光明科学城围绕大科学装置建设形成了楼上楼下协同创新的“沿途下蛋”成果与产业转化模式,在这方面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具体路径和经验做法?

方煜:大科学装置又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关于深圳光明科学城楼上楼下协同创新模式,我想讲一个例子:光明科学城内一家做靶向药的制药厂,它在科学城内可解决从材料到临床测试一揽子问题,这家药厂联系中山大学医学院做临床测试,又跟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合作解决材料的问题,多方共同构建了一个产学研用的完整体系,实现了0到1的原创过程。所以我们看到如果离开了这种多元化组织和稀缺的大科学装置的话,我们很难实现这种原创类创新。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发现,科学城建设要为大科学装置预留弹性空间,因为科学衍生的不确定性,原有科学研究的领域可能衍生出新的科学领域,需要建设新的科学装置和科研机构。因此,在对科学城用地进行管控时,要为科学研究留足发展空间。

第一财经:科学城建设在空间落位上如何协调布局科学端要素和产业项目安排,实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互促发展?

方煜:科学城既不同于以生产制造为主导功能的产业园区,也不同于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功能的科教城,科学城是以大科学装置为核心、以各类交叉研究平台为支撑的创新资源集聚高地。一般包含大科学装置、交叉研究平台、研究机构(大学、实验室)、特色创新主体、科技转化企业等多类型的创新主体,形成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核心的综合性城区。

目前,国内四大科学城的用地规模都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包含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城市服务等三大核心功能板块,用地比例上科研设施用地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城区。

一流的科学城一般包含两到三个在世界排名顶尖的重要大型科学装置,顶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密集,像上海张江科学城已经聚集了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十余所国际一流创新型院校,还有企业研发中心、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特色创新主体环绕,并预留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用地,形成相关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此外,围绕“科学家”,科学城要提供针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环境。科学城的开发强度普遍偏低,容积率小于2.0,绿化率大多控制在50%左右,为科学家提供令其愉悦的科研环境。

第一财经:在参与东湖科学城规划过程中,您认为东湖科学城建设具备的主要优势条件和存在的短板问题分别有哪些方面?

方煜:武汉建设东湖科学城在区位、创新资源等方面优势明显。区位优势上,以武汉、南昌、长沙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城镇空间格局中极具潜力的“第五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支撑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东湖科学城作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叠加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和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政策优势,战略价值极其重要。创新资源优势上,湖北是我国科教大省,武汉东湖高新区集聚了42 所高校、56家科研院所、72名两院院士、30 余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目前光谷90%以上的高科技企业携带武汉高校基因,85%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来自高校,在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方面已达到世界一流科学城水平。此外,武汉是知名的“湖城”,优质的生态环境可以使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们的获得愉悦的工作体验,有利于激发灵感。

与此同时,东湖科学城的短板也不容忽视。首先,武汉到鄂州、黄冈大约50公里,武汉到咸宁大约80公里,整体空间尺度与广深港科创走廊非常相似,但从创新资源和产业集群的密度上来看,还是有些差距,这也有发展阶段因素。目前武汉都市圈的高校、实验室等科研资源,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等产业资源大多集中在武汉市区。鄂州(机场)、黄石、黄冈、咸宁等光谷科创大走廊上城市的产业集聚度还不够,与东湖科学城的协同创新体系还在建立。

其次,东湖科学城交通“边缘/通道”特征明显,距离支撑“科学中心”目标仍有差距。一是过境交通穿越科学城的核心城区,过境交通流量大会影响科学城内部的交通组织。二是科学城内虽有武汉东站等高能级区域交通枢纽,但相应服务还未跟上。三是科学城仍处于城市轨道布局末端,联系天河机场、城市核心区不太便捷,不利于高端要素快速进入东湖科学城。

第一财经:内陆地区建设科学城与一线城市相比,如何体现差异化?武汉东湖科学城如何从中脱颖而出?

方煜:科学城的建设门槛较高,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城市建设规划领域的“奢侈品”,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建设科学城的实力。一线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科研基础和产业规模,这些都是建设科学城的基础条件,这些地区也将是我国继续参与全球竞争和分工的主战场。

合肥滨湖科学城是内陆地区的科学城,它基于科学发现建立了一些大科学装置,但在产业结合上不及上海张江科学城。作为内陆城市,在科学城建设上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既不要跟一线城市PK经济实力,也不要放弃产业而变成单纯的某一类大科学装置。内陆地区可以基于自身产业基础优势,在一些科学发现和“买不来的核心技术”上发力,比如成都、西安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发现都是极具优势的。

对于武汉东湖科学城来说,它比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城市区位更好,比上海张江科学城的空间更多样,有着深圳光明科学城尚未具备的大学及科研机构等上游优势,比合肥滨湖科学城的产业端更活跃,因此东湖科学城完全有机会建成一个面向应用端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这一轮科学城建设竞争中,武汉东湖科学城如果能够把现有的这些存量优势系统梳理整合变成一个集成优势,将会在竞争下一批国家科学中心时有更大的优势和机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