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果,上海今后五年怎么做?

第一财经 2022-06-27 11:57:56

作者:缪琦    责编:胥会云

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的同时,一体化的发展也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的竞争力。

在6月25日开幕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李强同志代表十一届上海市委作报告时提出,过去五年里,上海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其中包括,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不断走深走实,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全面启动等。

李强说,重点区域、重大活动是聚合要素资源、引领改革发展的战略平台。今后五年,上海要打造世界级战略性平台,增强运作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果。发挥国家战略承载地试验田作用,形成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集成性创新,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持续办好进博会,放大溢出带动效应。

上海发挥龙头作用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上海扮演着龙头的角色。

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下称“长三角投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池洪代表告诉第一财经,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突出体现在“一个强化、四个聚焦”上,即强化功能辐射,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推进、聚焦重点区域率先突破、聚焦重大项目强化落实、聚焦重大平台深化合作。

作为第一家总部入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上海市属国企,长三角投资公司致力于打造专注于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投资和投资服务平台,成为上海市国资国企对接苏浙皖的合作平台、联合“走出去”的服务平台,参与示范区开发建设的实施平台等。

池洪代表说,成立两年来,长三角投资公司已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负责或参与多个项目,同时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国资百企合作联盟,打造了线上的联盟信息合作平台,牵头成立了长三角人工智能基金联盟、大健康基金联盟等。

“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发展规划、互联互通、疫情防控、金融服务、人才发展、要素流动、民生服务等领域,长三角地区有许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和集成性制度创新,合作更加紧密了。”池洪认为,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挑战,长三角一体化将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进行更加合理的产业分工,并通过加大投入、产业转移等方法针对产业链薄弱甚至空白环节进行补充和增强,从而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的同时,一体化的发展也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的竞争力。

“不论是科技资源丰富程度,还是国际化的程度,以及金融和人才优势,上海都在长三角地区发挥引领性的作用。这些优势要服务于产业高地的打造,必须和产业需求高度结合。”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上海科学院副院长谭瑞琮代表对第一财经表示,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于2021年6月挂牌成立,主要的定位就是发挥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优势,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围绕产业创新需求,开展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成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作为把主要产能设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企业,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代表表示,制造业整体面临多方成本上升的挑战,相对来说上海离市场更近,国际化程度也更高,因此与江浙皖形成了产业梯度与互补。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叶卫东代表告诉第一财经,近年来,集团全方位地投身到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中,不仅成立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指挥部,与长三角投资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且也在不少项目上取得了标志性的进展,比如全产业链投入建设运维的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交接启用,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开工建设等。

如何取得更大成果

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代表对第一财经表示,接下来,长三角一体化要继续探索跨行政区域合作治理的发展。尤其是要加快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说,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质是市场一体化,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在市场流通、生产制造等多方形成分工协作”。另外,在科技创新和产业方面,要顺应产业分工的规律,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池洪代表看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与质量,和世界级城市群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比如,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业同构,缺乏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也有待建立和完善。

为此,他建议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着眼于一盘棋统筹谋划,优化四地功能分工。同时协同组织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推动融合分工,区域一体谋划从科学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应用研究、产品中试产业化,直至产品市场化的产业创新链,引导各地找准自身定位和适宜发展环节,推动专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培育绿色创新动能。

“我们的平台一端连着高校和研究院,一端连着企业。”谭瑞琮代表说,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今后五年的目标很明确,将建设100家专业研究所,吸引超过5万名研发人员,集聚100家全球的合作机构,共建100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布局10家创新综合体,每年培养1万名研究生,同时建设一个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一个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产业需求于一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

叶卫东代表说,上海建工正在推动从工程承包商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转型。已经在服务长三角领域积累了经验的上海建工,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接下来将继续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人才结构,进一步丰富服务手段、服务功能和服务技术,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