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葡萄酒企西鸽获数亿元融资 行业连跌5年后触底反弹?

第一财经 2022-07-21 10:14:47 听新闻

作者:栾立    责编:陈姗姗

中国葡萄酒行业已有了触底企稳的迹象。

7月21日,宁夏葡萄酒企业西鸽集团(下称“西鸽”)宣布,已于今日完成了数亿元的A轮融资,这也是近年来中国葡萄酒行业少有的创投融资。

而在不久前举行的中酒协会议上也透露,在行业销售额连跌5年之后,中国葡萄酒行业已有了触底企稳的迹象。

据了解,该融资由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创立的挑战者创投和宁夏国投共同投资,挑战者创投此前还投资了包括观云等酒类项目。7月初西鸽和两家投资机构就已经达成一致,双方采用战略投资的方式,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的融资金额。

西鸽成立于2017年4月,位于宁夏贺兰山产区,年产能约1000万瓶,也是当地最大的葡萄酒酒庄之一。

西鸽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笔融资规模有数亿元,将主要用于西鸽供应链端的布局和优化,增加葡萄园种植面积和提升品质;同时也用于品牌和新媒体宣传等,改变消费者对中国葡萄酒的认知偏差。

近几年来,国内酒类项目也是创投关注的重点之一,但此前融资大多集中于互联网白酒、新酒饮、小酒馆等领域,而葡萄酒行业却鲜有资本关注,中国葡萄酒更是属于被遗忘的角落。西鸽首次获得创投融资支持,也让外界感到意外。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虽然国内葡萄酒相关行业发生投融资46起,但记者注意到,这些融资多集中在包含葡萄酒业务的渠道企业融资、葡萄酒服务或贸易企业等领域。今年以来,仅有进口葡萄酒品牌奥兰中国和新酒饮品牌葡刻分别披露完成数千万元、数百万元的A轮融资。

这或与此前中国葡萄酒行业持续低迷的表现相关。相比于白酒和啤酒行业的高增长,中国葡萄酒行业收入已经连续5年出现下滑。2017年,国产葡萄酒的销售额为318.8亿元,2018年则下降到175.9亿元,业内认为这一变化也有统计数字挤水分的影响。但2019年到2021年,国内葡萄酒行业收入从142.8亿元下降至90.3亿元。

与此同时,葡萄酒生产端的融资本身也是个难题,葡萄酒生产需要先种好葡萄,才能酿好酒,这种行业特性决定了葡萄酒行业在前段供应链的投入较大,后段品牌建设的周期时间也相对较长。虽然一旦葡萄酒品牌形成后,其发展速度往往会很快,而且竞争壁垒较高,但很难出现一些新消费领域“一点就爆”的状态,因此少有创投关注。

对于此次投资决策,挑战者创投管理合伙人周华向第一财经表示,更看好中国葡萄酒的市场前景,他认为“目前我国作为葡萄酒消费大国,年人均消费量却只有全球的1/2,欧洲的1/30,且是以消费进口酒为主,这与美国等成熟市场70%主要消费来自国产红酒的情况不同。看好西鸽依托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的近3万亩葡萄园,控制了种植和酿造两个核心环节,同时对接广泛销售渠道进行产品销售。

在业内看来,这一变化或也与下行5年后,中国葡萄酒行业终于开始企稳有关。

中酒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26.8万千升,同比下降29.1%;累计完成销售收入90.3亿元,同比下降9.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7.6%;而且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2.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整体情况有所好转。

特别是头部中国葡萄酒企业的增长开始提速,根据西鸽提供的数据,2019到2021年西鸽的收入持续增长,其中2021年收入已经突破2亿元,2022年4月底,签约订单量已经完成2021年全年销量。同期葡萄酒上市公司怡园酒业(08146.HK)2021年实现收入8475万元,同比增长40.5%,净利润表现也创下近5年新高。2021年底第一财经记者在对市场走访时发现,中国葡萄酒销售就已经出现“翘尾”的情况。

西鸽集团创始人张言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消费者对中国本土葡萄酒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好感在增长,从2021年起,也有更多的经销商开始由进口葡萄酒转向关注中国葡萄酒。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成立,市场基本需求庞大,但行业和品牌的发展都还需要时间,而此时资本的进入也给市场信心以提振。

深圳智德营销总经理王德惠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依然很低迷,未来这一市场态势短期内还会维持,但中国葡萄酒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中国葡萄酒开始受到关注和认可,这对于中国葡萄酒产业而言是利好。

在今年7月14日举行的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理事长王琦也表示,在政策利好、产品品牌效应扩大、“中国葡萄酒”IP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中国葡萄酒在未来将实现一定幅度的增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