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以选择的工作职位太少了。” 与聋人同事相处8年的章莉莉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作为如今广为人知的“聋人”咖啡馆——上海LiLi Time咖啡馆的老板,她和聋人员工共同运营的故事,让残障群体与公众之间尘封的大门打来了一道缝隙。
LiLi Time咖啡馆目前有两家门店,12名员工中7名是聋人。今年上海因疫情封控两个多月后,重启的LiLi Time咖啡馆运营艰难。聋人员工看不到客人被口罩遮挡的唇语,听不到线上外卖的提示音和外卖小哥的电话铃声,也做不了线上直播,咖啡馆面临生存危机。
6月中旬,为了渡过难关,LiLi Time咖啡馆发起自救行动,推出了主题为“希望之光”的挂耳咖啡,同步发布的微信公众号推文中,以插画手绘的形式记录了疫情期间的12个感动瞬间。推文发送次日上午,章莉莉吓了一跳,浏览量居然超过30万。“希望之光”在线销售业绩远超预期,达到8000多套,那一天还有五六十名顾客直接到店里购买,顺便外卖一杯咖啡。
社会关爱涌来,订单远超预期,打包人力不足,26岁的刘伟正是在这时第一次来到LiLi Time,接触到了这家不一样的咖啡馆。再此之前,他已经失业8个月了。
从兼职打包开始,刘伟随后又参加了聋人咖啡师培训。章莉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培训结束后,刘伟就一直表达想留在咖啡馆工作。“他很需要工作,他的父母也很担心他(的状况),虽然住的蛮远的,但是他说没问题,可以克服。”
面对第一财经的镜头,章莉莉直言不讳,起初她觉得刘伟形象普通,这一点不如其他参加培训的聋人,但当刘伟提出留下工作的想法,章莉莉的第一反应就是欢迎,她觉得应该接纳这个年轻人,给他机会。
2013年,章莉莉从德国回到上海,随即创办了第一家咖啡馆,2014年,第一位聋人员工加入。2019年5月1日,LiLi Time咖啡馆蒙自东路店开幕,作为一家社会企业,把帮助聋人就业和创业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社会企业不同于商业企业之处,在于它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公益资本为目标,实践可持续的商业运作模式。
在聋人咖啡师培训班上,刘伟第一次发现咖啡可以给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快乐,“有趣,感觉很好玩,我觉得做咖啡是(我)可以发展的行业。”他告诉第一财经。从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毕业后,刘伟的就业之路并不顺利,做设计工作期间,与他人沟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失业的8个月,他多次求职处处碰壁,自己和家人压力巨大。“作为家里的老大,我尽量不想给爸爸妈妈增添负担。”与LiLi Time咖啡馆相遇,让他有了足够的力气和勇气,奋力打开了这扇自己有兴趣去开启的大门。
从2014年招收第一位聋人员工起,8年过去了,章莉莉对于聋人群体的了解已经非常深入。她说,聋人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来自于自身,敢不敢去面对,敢不敢走进来。“第二个挑战的确是在语言上,所以我常常跟我们的员工讲,你要知道你的聋人小伙伴进来的时候,他的助听器是戴在哪个耳朵上,如果是戴在右耳朵的话,那就是他右边的听力会好一点,尽量要站在他的右边。”她说,聋人交流主要依靠唇语,没有唇语的话,助听器一般只能让聋人听到20~30%。面对挑战,聋人员工和整个团队都保持着勇气和耐心,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客人的理解和支持。
在14天、84个小时的培训期间,刘伟和其他聋人咖啡师学员不只是学习做咖啡,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在工作中搭配,包括“聋人跟聋人之间的搭配,还有聋人跟我们听人之间的搭配”。章莉莉和她的团队有充分的经验引领新入行的聋人伙伴。
LiL iTime咖啡馆前滩太古里店的店长也是一名聋人,章莉莉说,她会根据每个人的听力状况等情况给他们安排不同的工作角色。“有一些人是比较内向的,可能一开始先在吧台里面工作,慢慢地他自己愿意主动走出去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就可以去做外场的服务。”
刘伟不断精进咖啡技艺的同时,与客人的沟通也越来越顺畅,同事的帮助和客人的理解,让他更有信心做好自己的咖啡事业。“他非常的努力,非常的认真,很珍惜有这样的一次机会。”章莉莉说。与聋人员工合作8年,她说,他们会比我们更专注,他们心静的时候,很真很纯,“跟他们相处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快乐。
对刘伟来说,工作不仅是一份收入,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章莉莉认为,聋人非常需要得到这样的认可。一个工作机会,对他们而言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向社会的大门。
近年来,国内茶饮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所以不少新茶饮品牌都将战场移至海外。
持续近两年的咖啡价格战并没有阻挡瑞幸咖啡的步伐。
支持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着力减轻家庭“三育”、医疗、养老等负担。
陈吉宁指出,要锲而不舍抓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巩固减负成果,强化赋能增能,推动基层强担当、强本领,更好为老百姓服务办事。
支持银行基于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开发存款产品,允许非居民外币存款利率参考国际惯例进行市场化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