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都“小酒馆”,从文艺钉子户到文化创意样板街区操盘手

第一财经 2022-08-06 12:51:07

作者:吴丹    责编:李刚

小酒馆主理人史雷常调侃自己是“成都文艺钉子户”,小酒馆扎根玉林街区的25年,也是成都这个城市即兴生长的25年。

来成都20多年,北京人史雷依然保留着地道京腔。

在摄影师高原2020年出版的摄影集《返场》里,不仅有90年代中国摇滚乐最初的群像,也有年轻时一头长发的史雷。那时他在北京拍广告,是中国最早拍摄摇滚 MV 的人之一,常与张楚、唐朝乐队混在一起,客串过张楚《姐姐》的MV。

年轻时的史雷 高原/摄影

那时的北京,是文艺青年的朝圣地。一列列火车上,涌下大批赤手空拳、怀揣梦想的北漂。但史雷却逆流而行,离开故乡,成了一名蓉漂。

1997年,从德国归来的唐蕾在玉林西路55号创立了小酒馆。两年后,史雷定居成都,开始参与小酒馆的运营。此后25年,小酒馆成了成都独立音乐的一面旗帜,这里走出了声音玩具、阿修罗、海龟先生、马赛克等成都本土乐队。

有人说,成都就是小酒馆,小酒馆就是成都。在小酒馆诞生之初,成都还没有独立音乐的演出场地,成都地下乐队还不为人知。今天,以小酒馆为代表的成都livehouse数量已经有十多家,成为全国拥有livehouse数量最多的城市。

曾经长发披肩的史雷,仍是年轻时瘦削的模样,鸭舌帽下的短发有些花白。走到哪儿,都有人喊他一声“雷哥”。

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史雷说,他来成都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玉林,见证了这条街的潮起潮落。有时,他会跟朋友调侃自己是“成都文艺钉子户”,小酒馆扎根玉林的25年,也是成都这个城市即兴生长的25年。

院子文化创意园创始人史雷

2018年,玉林街道邀请小酒馆共同打造一个文创园区,由玉林街道区域内一处老房子改造而成。于是,史雷以创始人身份创立了院子文化创意园,这是成都第一个跟社区共融的文创园区。

从一家老牌livehouse,到孵化文化产业的创意园,这是小酒馆迭代升级的故事,史雷用更加宽阔丰富的视野、更多元的形式,激活起成都在地文化生活。

整个故事的历程,就像成都这座慢悠悠的城市一样,没有任何目的性,都是顺其自然的发生。

小酒馆的25

相比北京,史雷更喜欢成都,原因很简单,这里接地气,“有呼吸感,有人味儿”。走在玉林街巷里,人的心态和步子都是慢的。

上世纪90年代,他常去西藏,总在成都转机。短暂的停留,认识了很多朋友,于是决定南下,搬到成都定居。

1997年1月18日,唐蕾创立小酒馆。史雷描述那时候的唐蕾,“跟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更紧密一些。”

1997年,从德国归来的唐蕾在玉林西路55号创立了小酒馆,迄今已25年

最初,小酒馆的诞生是为了方便当代艺术家在此聚会。在不到70平米的酒吧里,常能看到张晓刚、何多苓、周春芽等艺术家的身影,聚在一起喝酒聊天。

一年后,一些背着乐器的年轻人找到这里,问唐蕾能不能让他们演出,喜欢摇滚乐的唐蕾为这些乐队敞开了门。

“我和唐蕾都有一些外来的、更宽的视角。90年代,唐蕾就在欧洲游走看了很多音乐节,”史雷说,他和唐蕾都有相似的性情,既然小酒馆这个场所能提供给艺术家,也可以提供给摇滚青年。

越来越多人听说,只要有作品,就能上小酒馆演出。背着吉他的、想听现场音乐的、穷游到成都的,各式各样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在不到70平米的老店里,最多的一场演出来了200多位观众。

小酒馆以自由开放的姿态,成为成都独立乐队的舞台,摇滚青年把这里当做“精神上的避难所”。声音玩具、阿修罗、雷神、襁褓等乐队在这里收获最初的听众,小酒馆也撑起了成都摇滚乐的一面旗帜。

2000年,唐蕾带着九支成都本土乐队到北京巡演,崔健和窦唯都来到现场助力,小酒馆为巡演制作了一张VCD《2000地下成都北京巡演》。马赛克主唱夏颖在多年后回忆,正是听到这张合辑,他决定来成都做音乐。

成都小酒馆成了独立音乐人的向往之地,个性飒爽的唐蕾则被称为“成都摇滚教母”。

2005年,唐蕾带着四支成都乐队走向全国6个城市。2009年,史雷带队,以“成都摇滚再出发”之名将更多本土乐队带向全国,他跟马赛克、海龟先生、热超波等乐队坐着火车,跑了十个城市。

“雷哥是看着我们长大的。”海龟先生乐队主唱李红旗说,无论是乐队濒临解散的艰难时刻,还是面临危机的时刻,都是小酒馆陪着他们度过。

十周年时,小酒馆新开了芳沁店,2015年又有了万象城店。到了今年25周年庆时,小酒馆低调邀请了100位朋友,在全新升级的芳沁店里聚会。

小酒馆25周年庆现场 嘉豪/摄影

木马乐队主唱木玛在聚会上说,他一直记得2000年乐队在小酒馆第一次登台的时刻,“我们青春的很多时候都在这个地方,这里是我们寻找快乐、表达自我的舞台,也是尊重音乐、尊重舞台的起点。”

史雷觉得,小酒馆之所以能在25年里不急不躁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跟两位搭档的性格有关,也与成都这座城市带来的舒适有关。

“小酒馆本身不是以商业目的开始的,我们是靠本能去做事。成都这个城市本身就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这里的音乐人也这样。”这些年,除了音乐领域,他们以各自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去做小酒馆,所以小酒馆也并不单纯是一个音乐厂牌。

玉林潮起潮落

在成都生活工作20多年,史雷最能感受玉林的起伏变化。

他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从玉林西路到玉林东路走一圈,街上全是饭店。“一到饭点,马路牙子上都摆着桌子,所有人就在人行道上坐着吃饭,路人就在里面穿行。”后来玉林西路上又开满了年轻人的服装店,如同今天的买手店,生意兴隆。

当时,小酒馆是当代艺术家聚会和年轻人听原创音乐现场的去处,隔壁的白夜酒吧是诗人翟永明开出的另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聚集着本土艺术家、诗人和全国各地到访成都的文化人。

之后,随着成都往南发展,玉林老城区风光不再,逐渐萧条,白夜酒吧也搬去了宽窄巷子。

“最萧条的时候,玉林西路只剩下我们一家酒吧。”他说。

2007年,音乐人赵雷从拉萨漫游到成都,像之前的很多音乐人一样,他把小酒馆当做梦想的舞台,唐蕾也像当年帮助任何一位创作音乐人那样,让赵雷登台演唱。

十年后,赵雷创作的一曲《成都》火遍中国,为小酒馆带来无数的打卡者,也改变了玉林。

当小酒馆被纷至沓来的游客带火,玉林西路也重新沸腾。今天再去这条街上走一遭,能数出几十家酒吧。

小酒馆的韧性与坚守,等来了玉林从萧条到繁荣的重生。潮起潮落中,唐蕾和史雷也一直在思考小酒馆的发展变化。

“小酒馆在诞生之初,就与当代艺术密切相关。我们不只关注音乐,还关注多元的青年文化,也是机缘巧合才成为了一个原创音乐基地。”史雷说,2018年,玉林街道找到小酒馆运营团队,想一起打造一个文化创意街区、一个孵化文化创意的空间,双方一拍即合。

2018年8月,院子文化创意园开园,成都有了第一个与社区共融的文创园区。

院子文化创意园既是小酒馆衍生出来的新生事物,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四年里,这里相继入驻了视觉设计、独立音乐厂牌、影像制作、建筑设计、动画制作等不同类型的11个创意文化工作室。

“这里的好多工作室主理人都跟小酒馆有过交集,或者说产生过连接。”史雷说,有了院子文化的场地,年轻艺术团队能以院子为基地,做更多有趣的事情,从院子生发出更多在地文化的艺术创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