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7个月我国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54.4%,都被哪些国家买走了?

第一财经 2022-08-08 19:49:56

作者:康恺    责编:吴将

新能源汽车出口成亮色。

我国汽车出口不断向好。

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我国汽车(包括底盘)出口总额达1757.4亿元,同比增长54.4%。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链的韧性较强的优势充分体现,填补了全球汽车市场供给不足的缺口,使我国汽车出口市场近两年表现超强增长。

“新能源车是我国汽车当前出口的核心增长点,改变了依赖新兴市场的汽车出口被动局面。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仍有望释放增量,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也具备规模及成本优势。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出口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他说。

新能源汽车出口成亮色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强劲。部分企业已成功进入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1.3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16.6%。

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出口成亮色,从需求端来看,是因为近几个月来,全球多国尤其是欧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拉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外需。

Marklines等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6月,欧洲八国(德国、法国、英国、葡萄牙、挪威、瑞典、意大利、西班牙)新能源汽车注册量约为88万辆。截至6月,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21%。与此同时,近几个月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增加,截至6月已升至7.6%。

崔东树进一步分析称,之所以多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在政策端仍在不断加码,使汽车行业不断由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另外一方面则是由于油价不断上涨,推升消费者使用燃油车的成本,令使用新能源汽车更为划算。

6月,欧洲议会支持欧盟委员会于去年7月14日提出的立法建议,决定到2035年禁止在欧盟境内销售燃油车。

市场研究机构Global Petrol Price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法国、德国柴油价格一度涨至2.13、2.06欧元/升的高位。美国汽车协会(AAA)的数据显示,此前全美平均汽油价格一度冲破每加仑5美元(1加仑约为3.7升)的高位。

崔东树还称,从供给端来看,目前全球仍面临缺芯潮,导致欧美、日本等地汽车产能缩减,而中国车企在芯片保供方面做得就较好,填补了全球汽车、新能源汽车供给不足的缺口,因此获得了巨大增量。

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223万辆。其中,大部分减产来自于欧洲等地区,中国累计减产规模不算太大。

不过,在海通证券科技行业资深分析师李轩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较快的一个原因在于,基数相对较低。“因此当有一定出口增幅时,其增速就表现得较为明显。”他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出口汽车都卖到哪里去了?

乘联会称,受新能源汽车出口拉动,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地区是欧洲地区,增量在经济发达地区。2022年1~6月,我国对比利时、英国汽车出口约为7.8万辆和4.5万辆。

李轩认为,这体现了我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的优势。在汽车向电气化转型的过程中,汽车的电子消费品属性越来越强,而我国新能源车企在动力性能,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方面具有一定技术及产品优势。

在此背景下,诸多新能源车企进一步加速进军欧洲的步伐。继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之后,近日比亚迪宣布进入德国、瑞典市场,首批车辆将于第四季度交付。

乘联会的数据还显示,除欧洲以外,今年上半年,我国对智利、墨西哥、秘鲁等南美国家汽车出口量较多,分别出口11.2万辆、9.4万辆及3.9万辆。

在崔东树看来,上述现象的原因也在于北美、南美汽车工厂受芯片短缺影响,产量降幅较为严重。截至6月12日,今年南美地区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9.8万辆。

展望后市,中国汽车出口速度有望继续提升?在崔东树看来,未来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仍然是乘用车的增长空间,而在全球多国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背景下,这一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方面拥有较为完整的规模,规模效应又将带来成本优势。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出口有望进一步加速。

李轩则认为,未来中国汽车出口将呈现高端车和中低端车出口并行的两条主线。在高端车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将进一步抢滩欧洲、北美市场。在中低端车方面,中国车企可能将深耕亚洲、南美等新兴市场,以性价比为优势,借助中国汽车全产业链模式,进一步提升在当地的市场份额。“未来我国汽车、新能源汽车出口将是全面开花的。”他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