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审批时间过长,欧洲上半年风能发展不及预期,恐危及欧洲风能产业链?

第一财经 2022-08-17 19:08:38

作者:康恺    责编:冯迪凡

项目审批时间过长。

欧洲风能发展,为何后劲不足?

市场研究机构Global Data的数据显示,在德国、西班牙和波兰,目前等待项目批准许可的风电装机容量是在建风电装机容量的八倍之多。另据德国风能协会(BWE)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德国新增陆上风电装机97.7万千瓦,仅同比增长0.2%。截至6月底,德国今年都没有新的海上风电项目投产。

欧洲风电行业将上述问题的原因直指项目审批。近日,丹麦海上风电巨头维斯塔斯首席执行官安德森(Henrik Andersen)即表示,欧洲各国政府需要简化风电项目的审批流程。

欧洲风能协会致信欧盟委员会称,欧洲风电行业发展不及预期,不仅将影响欧盟及成员国能源转型目标,同时还将影响该地区的风能产业链。在过去的两年里,该行业不得不关闭在德国、西班牙和丹麦等国生产涡轮机和零部件的工厂,而如果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这一情况将进步延续。

欧洲风电项目审批速度过慢

欧盟的法律规定,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需在两年内获得批准。但多家行业机构均表示,欧洲多国并未履行该规定。

欧洲风能协会称,目前没有一个成员国能够满足上述要求。能源咨询机构Ember的数据也显示,在对欧洲18个国家的陆上风电项目分析后,这些项目平均获得许可的时间都超过了两年,有些获批时间甚至达到十年之久。BWE行业协会主席阿尔伯斯(Hermann Albers)表示,过去五年,德国风电项目获批的时间增加了近60%,而项目获得核准后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规则和程序太复杂了。”WindEurope负责人迪克森(Giles Dickson)说。他认为,有一个更高的可再生能源目标会很好,但如果不解决审批问题,那目标将仅是空中楼阁。

供职于德国一家新能源咨询机构的分析师诺伊伯(Kai Neuber)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审批速度过慢一直是阻碍德国及欧洲多国风能部署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原因来自项目附近居民的反对,另外一方面则来自于环保组织的阻挠。“目前,风能及光伏是欧洲新能源政策大力发展的两大方向,如果审批问题不加以解决,将影响欧洲的能源转型目标及新能源本土供应链的构建。”他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吴微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目前欧洲多国对风电项目过慢,首先是因为政府的审批内容过于繁冗,而这背后则涉及当地空间规划等一些问题,一些国家与地区有禁区或空间规划限制。如果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风能项目都有可能被搁置或取消。此外,风能项目还需要处理环境影响评估。由于部分风电项目可能对鸟类等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环保组织不断对风电项目加以抵制。

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例,该州对风电企业有要求是,风机的高度不能超过周边楼宇高度的10倍,这大大限制了该地区新建陆上风电项目的选址。BWE的数据显示,在巴伐利亚州,目前仅有0.1%的土地面积兴建了陆上风电项目,远低于德国全境0.5%的平均值。

风电还有后劲吗

Ember的研究认为,如果当前的部署速度推算,未来欧洲风电发展不容乐观。在欧盟成员国中,将仅有四个国家——芬兰、克罗地亚、立陶宛和瑞典,可以实现所需的新增风能装机量。同时,在对欧盟风能产业至关重要的几个国家之中,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在2026年的风电装机量将持平或下降。

如行业发展停滞,新增项目不足,这是否真正会损害欧洲的风电供应链?

在欧洲风能协会负责人迪克森(Giles Dickson)看来的确如此。“由于风电装机量机不及预期,欧洲风能行业正在亏损、关闭工厂和裁员。”欧洲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在欧洲五家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中,有四家处于亏损状态。维斯塔斯等五家欧洲风能企业也表示,该地区风能供应链“健康状况不佳” 。

在吴微看来,由于欧洲本土市场占欧洲风电企业营收份额较重,欧洲本土风电新增项目不足,将影响风电企业的订单需求,进而影响现金流。

“风机大型化是当前风能企业发展的主流,其降本主要通过多种路径。”吴微说,“首先,大型化和轻量化将为风机带来单位零部件用量下降,这将摊薄单位零部件的用量和采购成本。其次,大风机叶片更长,扫风面积更大,发电量也相应增大,这将提升风机利用小时数,增加有效发电量。”

吴微进一步分析,如果风电项目可以投产,企业可以尽快回笼资金,而这将使企业有能力去投资大型化风机,以实现降本,进而实现良性循环。

安信证券分析称,相对于传统风机,大型化风机的铸件耗量已经从2.5万吨下降至2万吨,塔筒配套量已经从12万吨下降至8万吨。在增加发电量方面,以 3兆瓦的风电机组为例,若叶片加长5米, 风机年利用小时数可提升208小时。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